0%

活下去需要很多知识和技能:在灾难中幸存的方法(1)- 七点规则和态势感知

越是危急关头,越是不能指望别人。不要等待,要靠自己才能真的活下去

IYP不是末日论拥护者,但我们相信,如果很多人没能掌握生命智能,每时每刻都可能是“末日”……

灾祸并可能在,不只有病毒那一种,并且它们随机出现,没有任何预兆。是自然的,也可能是人为的,更可能是,以它们的形式开端,在人为的堕落下。

经历了全球半年多的噩梦,想今天每个人都能理解这点。

本系列内容的构想一个惊喜。

它最终将帮助您习得一些激动人心的新技能,例如,如何丰富的基础和绳索索索、如何检查调查谎言、如何快速辨别某人是否在撒谎,或者是否让您陷入怀疑……等等。

但是,您需要掌握这些技能,需要搭配一些同样重要的东西——生命智能。

即在任何紧急状态下反应迅速。

要做到这点,您需要遵循几条重要的规则。

规则1#:应变能力的训练
生活中没有刚好能完全准备好。时刻应变能力是生存的需要。

在紧急情况下该做一些固重要的事,但可以训练您的仍然是应变能力。如 Hakin9 然的,它可以测试您的实战技能,而不是容易忘记本上的知识。

生活讨厌点击计划进行,就是随时可以利用现有的一切事物去解决迎面的难题。

您会发现,虽然反应灵敏、身体强健、精力充沛等都很重要,但是,如果无法应对潜在的新的冒险挑战,这些辅助条件的作用最终还是可以利用的。

规则2#:自救
你真正应该相信的事就是自救,而不是等待生命来保护你和你亲人的安全。这离个人哲学的范围很广,这是本系列的主旨。

现实中存在一些最初远不至于如此,而最终因救能力缺乏而导致惨剧的实例。

依赖自己,而不是生者,这是最简单的最可靠的途径。

在您某某的时候,您可以帮助更多人。

规则3#:自知,而不是自满
您应该能够准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现实中手边可取的条件,高估或低估都是有害的。

这说起来容易,但实际上并不容易做到这点。你肯定知道达克效应,越是能力不足的人,越容易轻敌并高估自己。

你在互联网上经常能见到那些夸夸其谈的人,看起来就像他们能力很强一样,其实完全不然;真正技能高超的人都是沉默寡言的,因为他们能看得很深,于是更理解什么叫山外有山。

您不需要追求成为无敌的终结者,只需要对自己的实际能力有一个相对准确的评估,对环境有一个更加充分的认识。

保持信心,但必须灵活运用。

规则4#:行动起来以拯救生命
灾难都是突如其来的,而幸存者是那些没有被突如其来吓呆以至于失去行动力的人。

行动起来,是拯救生命的关键。虽然这也并不容易。人们真的会因惊愕而呆滞,原本学到的东西瞬间似乎被清空了一样。这非常可怕。

想象一个人拿着刀子,朝你扑过来,这种情况下赤手空拳的你只有两种选择 —— 逃离,或被刺伤。如果你被吓呆了,那结果只能是见血。

显然这是简化的解释。但要知道,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当威胁到来时,动起来是求生的第一要务。在坠机中幸存的人都是那些能够及时离开座位并行动起来的人。

规则5#:洞察力决定一切
本系列中的内容基本简单易行,您可以在扔下手机后几分钟内实践它们。

这是因为洞察力很重要。

您可以了解到在多种情况下需要采取的行动、如何给他人留下对您有利的印象。这是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结合的技巧。

您真的知道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是什么吗?准确评估这点非常重要 —— 这样您才能准确调试这一印象,以令其符合您在不同场合状态下的切身利益。

问自己这些问题:

我看上去像受害者吗?

我的家看上去像没入居住的地方吗?

我走路和说话时的姿态是看起来信心满满还是弱不禁风?

周围人都是什么情况?

餐厅里坐在我后手方(盲区)的那个人是否可疑?

刚才路过杂货店时是否被尾随了?

……

👌学会保持警觉是致胜的关键。我们后面再详细解释这点。不要错过:

IYP的分类 列表-1 中有一个“反侦查” 的板块,其中的内容都是在现实中帮助您保持警觉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您可以参考

规则6#:注意基准线
基准线就是所谓的常态,这是情报界的重要理念之一。

除非您非常熟悉某个特定场所的常态 —— 也就是说,那里是你的地盘 —— 否则,您必须知道 “客场” 作战不应该采取哪些方式。

想必大家都看过很多游击队的故事,游击战中行动者先将对方引入自己的地盘,然后往死里折腾他们。这就是基准线技巧。

那么哪些是你的地盘呢?您的家、您生活的社区、您工作的街区 …… 等等,都应该是,也就是说,前提是,您必须对自己生活工作的区域保持一种强大的了解和熟悉。这就是观察和记忆的能力 —— 情报和反情报基本功。不要错过 “训练营”:

《手表上故事:通过练习和游戏塑造超强记忆力的方法(1)》

《操控注意力的小技巧:塑造超强记忆的方法(2)》

《不是集中而是”分散”注意力才更有效:塑造超强记忆力的方法(3)》

《如何找回失去的记忆? — 塑造超强记忆力的方法(4)》

《如何操纵他人遗忘和忽略对你来说最敏感的信息 — 塑造超强记忆力的方法(5)》

《迷惑他人的把戏和速记法:塑造超强记忆力的方法(6)》

《使用逻辑快速记忆大量信息:塑造超强记忆力的方法(7)》

掌握人的心理技巧:塑造超强记忆力的方法(8)》

《前瞻性记忆作为行动者的重要能力:塑造超强记忆力(9)》

《分析而不是收集,才是情报的灵魂:塑造超强记忆力(10)》

《虚假记忆和记忆操纵:塑造超强记忆力(11)》

规则7#:不论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态势感知
这是最后一条规则,也是一个基石。简单说就如中国俗语,“先下手者为强”,您和您的对手,谁能先下手,谁就能抢得主导权。要做到这点,您就必须对周边的态势保持准确的感知力。

其底线在于,如果您对周边的细微变化不敏感,那么本系列中传授的所有技能都将落空。

如果您低头玩手机、对美女目不转睛、专注于与朋友闲侃 …… 所有策略都不会生效。攻击者经常会采取社交工程手段,先转移你的注意力到诸如美女等闲杂无关的东西上,然后在你的盲区里制造致命袭击。

态势感知和受破坏妄想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千万不要混淆它们。态势感知需要您 准确 了解周边真正发生的东西,而不是靠想象力,您需要尽可能将盲区降至最低,并随时准备好排除那些想要误导你的烟雾。

态势感知能帮您在遭受袭击之前采取行动制止威胁。这需要练习,还需要保持专注。但请相信这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是挽救性命的关键。

于是接下来我们将首先介绍这一基石:态势感知。

反侦查行动力的基本功
任何一种包含对峙技巧的训练中,第一步要学习的就是态势感知。这是最专业的自卫练习,此后才是如何躲避各种袭击、如何逃脱束缚、如何追逐 …… 等等。

但是能保证您活下来的基本功永远都是对态势的感知能力。

抢在危机发生之前采取行动,就是态势感知能帮你做到的。如果已经到了不得不拔枪的地步,那只能说明态势感知能力缺乏。

一般人做出反应需要的时间大约是1.5 秒,这很可能经过训练的人肯定会很慢。

如果您不能保持警觉和正常,就很容易引起注意。

如果你曾经观察过街头、运动场或商场里大部分人的行为,你就会有一个共同点——不是发现人不是在用手机聊天,就是在发送和阅读文本信息。

如果是在玩手机,你可能会低下头,对周围的没有觉察,就会对发生的茫然无知;或者你也没有用手机聊天,却只是​​为工作所困,压力重重;在幻想故事的结局中该怎样度过(走神儿)。

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人们能够发挥作用能力,那么许多人实际上可以避免。

手机只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你必须知道,以吸引你的注意力的东西远非手机这么简单。

班级中校杰夫·库珀 70 年龄时在雇主州有广泛的智力智力,教授平民如何使用来复卫。库珀有效的表面上自燃火器方面,但他也同时相信,最的武器实际上是人的思维模式。

Cooper用颜色代码来描述不同等级的攻击力,具体如下:

白色白色——
那些纯防备,完全没有意识。那些专心玩手机、瞟美女、看脸、走神儿的人都属于这种情况。关键在于,您需要努力避免这种情况

表现:低头、眼神飘忽,对周围发生的事心不在焉。

坐在公园椅上桌、弯不假思索地走入一条黑暗的小巷,很容易将自己照顾到容易受攻击的地。

如果你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不发生,你就会发生,不管什么,你都没有防备。

邪恶——邪恶
出现小孩的时候会出现没有特别的消息。

聪明的人在街上一定会注意到正靠近自己的不太一样的人,而且还有决定如何行动。

不记得了,这点很重要,让你离开孩子,继续坚持——你还没有什么情况。

表现:昂头,对周围保持警觉。

橙色颂——
这是进一步保持警觉的状态。

比如,已经是6月初的天气了,却有一个人穿着厚重的衣服在看中游荡或者;在去停车场的广场有真正的意义对你的围观度过了头……

说,部分环境或部分人让你的汽车简单存在潜在隐患。这种情况下你的手已经进口了袋子,以求住住攻击防身或笔的枪,可能是准备好迎接未来的电话。

表达:橙色强度使您已经需要开始准备反攻了。

婚礼派对——
即将来临,即将到来的危急的形势,但你要做好迎接战争的准备,判断确定的准备。

现在开始进攻。发生搏斗的非常大,您需要调用一切您拥有的武器或防御策略。

表现:行动力。行动也不要被吓住,更要以反应速度做出反应。就是演喜剧的人可能已经找到逃生,而且正在飞奔;或者开始搏斗。

保持谦虚的夏天

如果你正在执行敏感的,某位漂亮女士举着举着任务来,这时候你需要的不是打火机关注了,也不是漂亮女士的,圈内还有其他动静,尤其是你的盲区—— ——背后。

如果有人从过去给你套上黑头套那位女士只是帮凶。

这只是一个比喻。不经意间就看到了。

听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遇到危险,还有其他一些可以帮助到敏感的方法。

我们再细说…… ⚪️

深挖推特工具超长列表、寻找独立新闻源、物联网Dorks、泄漏数据、挖 Telegram、机器学习数据集、大牌流媒体资源 …… 新生情报工具(18)

欢迎回来!

如果您忘记了本系列内容的由来、或者还没有读过以前的内容,可以在下面回顾:

《新生情报工具(1):人脸识别身份挖掘、推特分析热点事件、暗网爬虫和调查抖音》
《新生情报工具(2):刮刀、打破推特限制、情报资源机器人、和袜子木偶管家》
《新生情报工具(3):挖掘推特、搜查加密货币、刮刀和定向追踪》
《新生情报工具(4):战术培训、狩猎推特、瑞士军刀 — 针对特定目标人的侦查利器》
《新生情报工具(5):翻译间谍、头像中的秘密、连锅端利器、和追踪资金往来》
《新生情报工具(6):广泛搜集、地理定位、我知道你的猫住在哪》
《新生情报工具(7):全球搜人、免费手机短信、放大照片不损质量、快速查找相关视频》
《去模糊化、挖人际关系、自动社交工程攻击、监视信息战:新生情报工具(8)》
《实时钓鱼、快速提取、游行调查、跨站追踪、便携式瑞士军刀:新生情报工具(9)》
《根据位置搜索telegram群组、在互联网上跟踪人、可视化影响力关系网络、及其他:新生情报工具(10)》
《实时新闻地图、Twitter 情报分析、电话号码追踪、电子邮件侦查及其他:新生情报工具(11)》
《种子、暗网、区块链、抖音、telegram、数据集…… :新生情报工具(12)》
《社交媒体情报、追踪电邮电话号码、挖抖音、搜网络摄像头……:新生情报工具(13)》
《挖抖音、泄漏密码、漏洞、人脸识别工具、假身份生成器、事实核查 ……:新生情报工具(14)》
《挖 Telegram 群组、搜脸、搜人、蜂窝塔、网络摄像头、物联网、黑客新闻 ……:新生情报工具(15)》
《搜电影、书、开放课程、Twitterlists、GPS、挖Skype、开源情报虚拟机、挖抖音、双语搜索 ……:新生情报工具(16)》
《反向面部识别、实时开源情报、推特可疑账户、网络摄像头地图、挖坟 ……新生情报工具(17)》
依旧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用。

1、绕过 LinkedIn 的更改继续使用电子邮件地址挖掘目标情报的方法
对开源情报调查来说,在 LinkedIn 中搜索链接到电子邮件地址的任何帐户都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工具。 研究人员一直在依靠许多不同的方法来执行此操作,包括URL操纵和浏览器加载项。最常用的是 Sales navigator for gmail。

Sales Navigator 是一种营销工具,旨在允许销售团队在 LinkedIn 上建立和培养客户关系。

由于使用率低,从2020年3月起,Sales Navigator 已经不再在 Gmail 中运行。尽管销售团队可能并未按预期的方式使用 Sales Navigator,但开源情报的从业人员在进行人员搜索时每天都在使用它。

目前为止拥有 LinkedIn 帐户的任何人都可以操纵URL,以便为他们提供 Sales Navigator 搜索电子邮件地址的结果,而不必为 Sales Navigator 付费。

只需更改URL末尾的电子邮件地址,您就可以自由地向 LinkedIn 查询任何电子邮件地址,以识别是否已链接到 LinkedIn 帐户。查询如下:

https://www.linkedin.com/sales/gmail/profile/viewByEmail/电邮地址

但是在找到预期结果之前您会收到一个提示:“Something went wrong while displaying this profile. Please reload or try again later”。

幸运的是,还有另一种通过电子邮件地址搜索 LinkedIn 的方法。自2017年以来,Sales Navigator 已与 Outlook 集成。Microsoft 同时拥有 Outlook 和 LinkedIn,并且许多公司都使用 Outlook 进行日常活动,因此与 Outlook 而不是 Gmail 集成是有意义的。

Steve Adams 介绍了使用 Outlook 通过电子邮件地址搜索 LinkedIn 帐户的过程,如下:

1、创建一个隐秘 Microsoft 账户,在这里:https://account.microsoft.com/account?lang=en-us

2、使用这个新账户登陆 Outlook 的Web版本在这里:https://outlook.live.com/owa/.

3、在 Outlook 中,转到 “联系人” 部分,这里 https://outlook.live.com/people

4、通过选择 “添加联系人” 来创建新联系人,然后输入目标的详细信息,包括其电子邮件地址。

5、点击个人资料图片在下面的演示中显示为“ SA”,在您的新联系人旁边,并在新的子窗口中选择 LinkedIn。

6、在弹出窗口中单击 “继续使用 LinkedIn”,然后登录到隐秘 LinkedIn 帐户,最后单击 “接受”。

7、返回到 Outlook,子窗口现在会显示将 LinkedIn 帐户链接到您输入的电子邮件地址的任何个人的 LinkedIn 资料。如果没有显示个人资料,则没有 LinkedIn 帐户链接到该电子邮件地址。

8、滚动到显示个人资料的子窗口的底部,然后单击 “在LinkedIn上查看完整的个人资料” 按钮。

9、个人资料将在 LinkedIn 的新窗口中打开,为您提供其帐户的URL。

顺便说,Steve Adams 是开源情报分析师,也是讲师,他在线出售课程,价格不贵,因为他讲述的是基础知识,很适合初学者。请注意,他的语速比较快,如果您对自己的听力很有信心,可以试试看。

2、从电子邮件中收集信息的工具

这是 hakin9 推荐的,Project iKy 是一个从电子邮件收集信息并以漂亮的可视化界面显示结果的工具。上面是演示视频。

安装:

git clone https://gitlab.com/kennbroorg/iKy.git
您必须安装Redis,

wget http://download.redis.io/redis-stable.tar.gz
tar xvzf redis-stable.tar.gz
cd redis-stable
make
sudo make install
您必须将库安装在 requirements.txt 中:

python3 -m pip install -r requirements.txt
首先,安装 nodejs。

在目录内前端安装依赖项

cd frontend
npm install
在终端中打开服务器

redis-server
然后

./celery.sh
在另一个终端中

python3 app.py
最后运行前端服务器执行以下命令

npm start
打开iKy后的屏幕:

Wiki Page: https://gitlab.com/kennbroorg/iKy/-/wikis/home

More: https://gitlab.com/kennbroorg/iKy

3、全球范围内追踪冠状病毒动态
这是一个平台:https://apps.crowdtangle.com/public-hub/covid19 帮助您在全球范围内实时了解 Covid-19 最新动态;也可以选择您所在的国家/地区,保持抓取最新的本地内容。

4、导出 Facebook 人际关系
这是挖掘人际关系的方法,也是追踪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下面看到一些案例:

《如何挖掘目标人隐藏的人际关系?》
《如何挖掘目标人社交关系网?- 连锅端利器》
《针对人的追踪调查:开源情报思考方法(1)》
有多种方法可以在 Facebook 上快速映射和导出用户的 Facebook 人际关系。 这里将说明的是如何使用浏览器扩展 Link Gopher 进行此操作。

步骤1:下载 Link Gopher

Link Gopher 是一个浏览器扩展程序,适用于 Google Chrome( 单击此处 )和 Mozilla Firefox( 单击此处 )。

它可帮助您映射网页的所有链接,结果将自动进行排序,重复项将被自动删除 。

在下面的示例中,将该扩展程序用于 Mozilla Firefox,对于 Google Chrome 浏览器来说步骤几乎相同。

步骤2:打开目标个人资料的朋友列表

登录到您的袜子木偶 Facebook 帐户并导航到目标的个人资料。 单击 “OK ” 以映射目标的朋友列表 。 您还可以通过直接导航到以下链接来映射目标用户的朋友,在{ID}的位置输入目标的 Facebook ID:www.facebook.com/{ID}/ friends。

如何找到FacebookID,见这里《搜人、照片、视频、位置 …… 大全:新的FB”图谱搜索”替代方案 — — 尤其强调防御》
确保首先将目标帐户的所有朋友加载到屏幕上。 提示:按住空格键可自动滚动页面,直到所有朋友都加载完毕。

步骤3:筛选页面上的所有链接

单击浏览器右上角的 Link Gopher 图标。 然后选择 “Extract links by filter”,然后在此处输入 “ friends_profile ”。 单击“ 确定 ”,让扩展程序完成工作。

步骤4:复制并粘贴所有链接

现在,Link Gopher 扩展程序已为您选择了指向 Facebook 帐户的所有链接。 复制所有结果并将结果粘贴到 Microsoft Excel 文件或您选择的程序中。 您将看到所有链接仍然有效。

步骤5:清理文件

如果您把所有链接放在 Excel文件中了,那么选择包含数据的列,然后单击 “ 数据 ” 选项卡,然后单击 “文本到列”,“分隔 ” 和 “下一步 ”。

输入问号(?)作为分隔符,然后单击 “下一步 ”,然后单击 “完成 ”。 您将看到现在有了一个清理好的用户帐户链接列表。 如下所示,在20个结果中,有19个具有用户名,结果之一仅具有 Facebook ID(16号)。 该用户显然没有设置用户名。

就是这么简单,您学会了吗?

5、继续补充分类搜索工具
▶️ 谷歌地图自定义搜索引擎:bit.ly/2vptfpH

▶️网络摄像头自定义搜索引擎:bit.ly/37M3Qou

▶️ 挖 Telegram 的开源情报工具:

https://itnesweb.com/article/osint-on-telegram-amp-narcogeo-chats-telegram

https://www.securitynewspaper.com/2020/01/28/fetch-all-information-about-telegram-group-members-and-send-bulk-sms/

https://commslock.com/telegram-as-an-osint-source-for-the-intelligence-community-law-enforcement/

https://osint.info/index.php?title=TELEGRAM

▶️ 威胁情报搜索工具

isitphishing.org

spyse.com

sitecheck.sucuri.net

malpedia.caad.fkie.fraunhofer.de

malshare.com

threatcrowd.org

labs.cloudbric.com/threatdb

vxcube.com

beta.virusbay.io

talosintelligence.com

debouncer.com

abuseipdb.com

dns.ninja

dnsbl.info

hashdd.com

vulncode-db.com

malc0de.com/dashboard/

▶️ Skype搜索引擎(搜索用户):skypli.com

▶️Tiktok 搜索引擎:vidnice.com/search/

▶️搜索泄漏数据的工具:

dehashed.com

haveibeenpwned.com

haveibeencompromised.com

databreach.es

evileaks.su

leakedsource.ru

hacked-emails.com

databreaches.net

▶️ 在线学编程的搜索平台:hackr.io

▶️搜人:

site:.org “cse.google.com/cse/” “cx=”

site:.io “cse.google.com/cse/” “cx=”

site:.co “cse.google.com/cse/” “cx=”

site:.net “cse.google.com/cse/” “cx=”

site:.edu “cse.google.com/cse/”

site:.edu “cse.google.com” “cx=”

site:github.com “cse.google.com/cse/” “cx=”

▶️一体化搜索引擎

findhub.com

freeality.com

goofram.com

rzr.online.fr/search.htm

incrawler.com

streetpavement.com

internetworldstats.com

itools.com

joinfinds.com

allsearches.net

azokan.com

beaucoup.com

buzzglobe.com

comparethesearchengines.com

crowdtangle.com

faganfinder.com

fefoo.com

100searchengines.com

20search.com

ageof.com

aiosearch.com

aiois.com

allmyfaves.com

all-io.net

alltheinternet.com

alljobsearch.com

martindalecenter.com

metahoo.com

multiz.com

fleiner.com/search.html

onesearch.co

refdesk.com

searchbeat.com

searchenginecolossus.com

searchenginesww.com

searchenginesoftheworld.com

search-22.com

search-it.netlify.com

searchall.net

searchalot.com

us.searchboth.net

searchdazzle.com/#!q

searchitall.com

searchopener.com

searchysource.com

soovle.com

sputtr.com

surffast.com

surfy.com

the-lookup.com

vlib.org

theinfo.com

unabot.com

allonesearch.com

findelio.com

web-multiple-search-engines.com

windweaver.com

▶️调查工具:bgpview.io

▶️Netflix/Hulu/HBO/Prime Video 资源搜索工具

reelgood.com

subflicks.com

flickmetrix.com

finder.com/netflix-movies

whats-on-netflix.com

flicksurfer.com

flixboss.com

instantwatcher.com

justwatch.com

flixlist.co

unogs.com

▶️ 寻找独立新闻来源

thereal.news

democracynow.org

mondotimes.com 全球新闻

newsnow.co.uk/h/

newsblaze.com

ttds18.com twitter 新闻

alternativenews.com

zenith.news

inside.com

goodgopher.com

newswire.net

onenewspage.com 全球新闻

zaqs.org

sott.net

plazoo.com

▶️寻找新闻源

ctnewsjunkie.com 本地新闻

correctsearch.com 突发新闻

search-news.herokuapp.com 假新闻检查器

dailyearth.com 全球新闻

yougotthenews.com

newsroompost.com 全球新闻

▶️ 推特搜索工具 — 超长列表

onemilliontweetmap.com

allmytweets.net/connect/

accountanalysis.app

analyzewords.com

birdiq.net/twitter-search

twithelper.com

deleteallmytweets.com

doesfollow.com

factba.se

fakers.statuspeople.com

faketrumptweet.com

ctrlq.org/first/

foller.me

followerwonk.com

funtweets.com

funnytweeter.com

geosocialfootprint.com/#

gettwitterid.com

gigatweeter.com

tweetbinder.com

twubs.com

tweetreach.com

itrended.com

jump.sh

loudtwitter.com

mytoptweets.com

osome.iuni.iu.edu/tools/

projects.propublica.org/politwoops/

hashtracking.com

printmytweet.com

ritetag.com

sentiment140.com

snapbird.org

followfly.co

spoonbill.io

tagdef.com/en/

tags.hawksey.info

tchat.io

russiatweets.com

threadreaderapp.com

tinfoleak.com

trackmyhashtag.com

trendsmap.com

trumptwitterarchive.com

app.truthnest.com

tweeplesearch.com

tweepsect.com

tweepsmap.com

tweetarchivist.com

tweetcongress.org/home

tweetjobs.dev

twitter-geo-search.herokuapp.com/#/home

tweet-tag.com

tweetails.com

tweetbeam.com

tweetbeaver.com

tweetdeck.twitter.com

tweetdelete.net

tweeterid.com

omnisci.com/demos/tweetmap/

tweetstats.com

tweetvalue.com

twiangulate.com/search/

twibbon.com

twicsy.com

twideer.com

twimap.com

twimfeed.com

twipho.net

twishort.com

twitjobseek.com

twitlonger.com

twitonomy.com

tweeplers.com/?cc=US

280.talltweets.com

jumbotweet.com

trends24.in

visibletweets.com

vicinitas.io

unfollowspy.com/searchmy.php

twitter.github.io/typeahead.js/

twxplorer.knightlab.com

twopcharts.com

twlets.com

twittonary.com

twittertroll.com

twitterfall.com

twiends.com/me/twitter

twdown.net

shadowban.eu

searchfortweets1.com

twitter-search-engine.herokuapp.com

▶️ 机器学习数据集:zoosearch.surge.sh

▶️ 搜索论坛:boardreader.com

▶️ 搜索旧网页:wibly.com

▶️物联网 Dorks

intitle:”live view” intitle:axis

intitle:”webcamXP 5″ inurl:8080 ‘Live

allintitle:”Network Camera NetworkCamera”

inurl:trafficcams -intext:trafficcams ext:asp OR ext:htm

intitle:”NetCam Live Image” -.edu -.gov

intitle:”EvoCam” inurl:”webcam.html”

inurl:”MultiCameraFrame?Mode=Motion”

http://c4-cams.qwazwsx.xyz/c4-cams

allintitle:”Network Camera NetworkCamera”

http://camhacker.com

http://insecam.org

http://whatsupcams.com/en/

将 -dork -hacking 添加到所有网络摄像头dorks中有助于仅获取网络摄像头,比如这样:

intitle:”webcamXP 5″ inurl:’/gallery.html’ -download -dork -hacking

intitle:”active webcam page”

intitle:”my webcamXP server!”

intitle:”Live View / — AXIS”

▶️Cell Tower Guide 2020

http://tinyurl.com/t33gg2p

http://wififreespot.com

http://wifimap.io

▶️WiFi Map IOS App

http://tinyurl.com/vm8ryx5

▶️ 网站镜像工具

httrack.com/page/2/

gnu.org.com

metaproducts.com

spadixbd.com

tenmax.com

tensons.com

calluna-software.com

softbytelabs.com

surfoffline.com

今天就是这些!您可以慢慢尝试它们,会发现很多乐趣的。

澳大利亚对战硅谷的战略方向是对的,只是做得还不够

澳大利亚也只能如此了,因为那些巨头不是澳大利亚公司。但美国不然。问题只是在于,美国真的想要解决问题吗?

网上有些东西早已腐烂了。Facebook 和谷歌主导了在线广告市场,耗尽了任何其他依赖数字内容维生的公司所需的资源。对于新闻媒体来说,一个日益数字化的世界加之谷歌和 Facebook 对在线广告收入的虹吸是灾难性的。遗憾的是,给予新闻媒体反垄断豁免权,让其作为一个群体去与 Facebook 和谷歌讨价还价,并不会成为让新闻媒体回到原点的时光机。

3月,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举行了一场名为 “重振竞争,拯救自由和多样化的新闻” 的听证会。听证会上发生了很多事,很多话题都是关于日益集中化的媒体生态系统本身所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或者说,与小型媒体、本地新闻和独立新闻的死亡,完全无关。

抛开这些弯弯绕绕,那场听证会真正的主题是《新闻业竞争与保护法》,该法将给予出版商和广播公司反垄断法的豁免权,允许他们组成统一的集团与科技巨头谈判。这个想法是,新闻媒体正在挣扎 — — 现在时态;这个问题是,新闻媒体很挣扎 — — 过去时态。

允许这种豁免并不能让那些被关闭的报纸、被裁员的记者重获新生,也不能解除在此期间发生的媒体合并。

在听证会上,有人认为,这是一条生命线,在对法律进行更多实质性修改的同时,可以让新闻媒体继续生存下去  — — 这些修改将削弱科技巨头公司的权力。另一个论点是,这种豁免将通过提供一条盈利之路来振兴地方媒体。还有人说,这种豁免是有时间限制的,只能适用于某些小型出版商。

但是,这样的豁免并没有回答记者应该从哪里获得启动资金,以建立新的网点来取代已经消失的网点的问题。它也不能回答谁来谈判的问题,因为现在的小出版社太少了。它没有回答为什么对冲基金、私募股权食尸鬼和媒体巨头近乎垄断者应该从这个新的豁免中获益的问题,因为他们已经从科技巨头公司的广告收购中获益了,以低廉的价格抢购并挖走小型新闻媒体。它也并没有提出一种方法来阻止这些公司将在这一豁免下谈判的任何东西作为自己谈判的跳板。

澳大利亚模式
在这次听证会上多次提到的是最近来自澳大利亚的热门新闻,谷歌和Facebook 与新闻集团的主场对决,新闻集团是默多克帝国,它还控制着福克斯新闻、天空新闻和许多国家的主要报纸。从中我们可以得到重要的教训。

首先,我们要诚实地看待媒体的现状。新闻是重要的,是的。它是一种公共产品。记者们在做一些他们觉得应该做的事。然而,现在真正小规模的、独立的媒体运作非常少。而就某些公司而言,比如默多克家族或索尔兹伯格家族所拥有的巨头公司,如果认为他们的弊端就是这个行业的弊端、或者认为迎合他们的需求会涓滴不漏地影响到新闻生态系统的其他所有部分,那就大错特错了。

澳大利亚法律背后的根本创新在于,它将让谷歌和 Facebook(明确地)向媒体机构提供直接的收入渠道,媒体机构可以进行集体谈判,为科技公司使用其材料设定费率。这些机构将包括地方媒体、小型媒体和非营利性媒体,以及巨头媒体,关于对待所有新闻服务(包括不在谈判范围内的新闻服务)的规则。

这种方法的挑战甚至在其成为法律之前就已开始了。Alphabet 与默多克达成了自己的交易;Facebook 将澳大利亚的每一个新闻网站都从其服务中关闭了(笨拙地)以示 “抗议”。

澳大利亚的提案并不像欧盟的 “链接税” 计划那样糟糕,该计划明确地将对新闻媒体的援助与版权扩张主义观点挂钩。试图利用版权来对抗科技巨头同时做到不会伤害这些巨头,他们只是设置了过滤器,但也确实使其他人更难正确引用旧的报道或建立和评论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

但它也在努力解决类似的问题:这些公司似乎仍然可以将大玩家和小玩家分开。而最终,真正的执行力依赖于巨头科技公司需要外部新闻服务来盈利。科技巨头的盈利中心不是 “偷” 新闻媒体的内容:而是偷其广告。欧洲的谷歌、澳大利亚的 Facebook 愿意也能够直接拒绝托管新闻媒体,就说明了这一点。而在这种模式下,解决这种不对称性的唯一办法(正如欧盟最终认定的那样),就是强制科技巨头承载特定公司的新闻  — — 这就提出了关于强制言论、自由表达和市场监管的更广泛问题。

该法案确实有一些美国立法中缺少的想法。关于巨头公司如何选择推广和排名新闻故事的透明度的呼吁是我们所赞同的。禁止利用算法来报复那些试图避开其服务或避免向巨头科技公司交纳收入的公司,也是一个明智之举。 但是,归根结底,澳大利亚是想通过冻结这个问题来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各种媒体都感觉到了对科技巨头的依赖。只不过这种依赖的后果之一就是,当媒体想从科技巨头那里抢回一些广告收入时,两者之间的讨价还价地位严重不平衡。澳大利亚的法律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代价是让媒体可以明确地、法定地依赖 Facebook 和谷歌。它把两个垄断性的市场在法律中捆绑在一起了,一个虚假的 “交易” 围绕着一个不正确的假设展开,即 科技巨头通过从现有媒体中抽走珍贵的新闻片段而获利。

美国不应该指望澳大利亚模式来解决问题 — — 主要是因为澳大利亚缺乏美国所拥有的一个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澳大利亚政府认定新闻的危机来自于垄断行为,但不能采取明显的步骤打破垄断 — — 至少在技术方面 — — 因为这些巨头公司的总部都在其他地方。当然,它们的总部都在美国,在那里,它们可以、也应必需被当作垄断企业来处理,让其权力和范围大大缩小。

应该做什么
现在的记者之间有相当多的黑色幽默。有人开玩笑说,每个人都会为 BuzzPostTimes 或 GoogBook 工作(前者讽刺新闻业的垄断集团,后者讽刺巨头科技公司的垄断);还有人开玩笑说,新闻通讯只是臭名昭著的 “转向视频” 的最新迭代,它使许多公司倒下(这就是 Facebook 干的)。有一些大胆的实验,但是,应该指出的是,他们往往是在 Facebook 和谷歌的广告领域之外的操作,这是该法案的目标。报纸从分类广告和广告中捞钱的日子显然已经结束了。这个豁免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它甚至没有在最需要的地方抛出一条生命线。

媒体整合正达到顶峰。正如科技巨头的力量。即使是作为一个更大的方案的一部分,这个提案也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相反,美国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急需的反垄断法进行全面修改上。想出如何遏制这些寡头垄断者的权力。不仅仅是把它们打散,还要考虑怎样的法规才能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发生。(见《技术巨头不是烟草巨头,至少不仅仅是》)

想出如何在本世纪帮助新闻媒体,而不是试图让它们回到上个世纪。⚪️

特工战斗法帮你摆脱跟踪监视:在灾难中幸存的方法(6)
“像间谍那样” 反间谍。从普通到高级对抗

欢迎回来!

如果您错过了前面的内容,可以在下面回顾:

《活下去需要很多知识和技能:在灾难中幸存的方法(1)- 七点规则和态势感知》

《准确的情报和判断:基准线 — 在灾难中幸存的方法(2)》

《您必备的基本防身装备:在灾难中幸存的方法(3)》

《如何摆脱手铐、绳索、束线带和布基胶带:在灾难中幸存的方法(4)》

《如何撬锁、翻栅栏、短路点火发动汽车:在灾难中幸存的方法(5)》

本集的内容将介绍如何反跟踪反监视的一些基本技巧。

老读者会知道,我们的 列表-1 中有一个单独的板块 “发侦查 — 在现实中反监视”,其中收集的内容均为行动者在现实中与政府间谍过招的技巧。您可以用它们来防备任何恶意的侵扰和威胁,包括绑架、抢劫等等。

在行动之前,恶意者一般都会跟踪、观察或监视他们锁定的目标一段时间。绝大多数绑架、抢劫和入室行窃案的受害人都在此之前受到过监视,时长从几分钟、几小时到几天或几周不等。

于是您应该知道,学会摆脱监视、迅速判断自己是否被人跟踪并甩掉跟踪者,是防止侵害的关键。首先以最快速度意识到自己被跟踪,这样才能争取到足够时机采取行动以保证安全。

现在您应该已经了解监视有哪些类型了,最基本的应该知道:跟踪、偷拍、有目的的社交媒体情报收集、包括黑客入侵,有些时候他们不仅针对您本人,还会针对您周边的人,您的亲密关系、家庭成员、要好的同事和朋友等等。

不要错过《如何知道有人正在线人肉你?6个简单的方法》

很大程度上我们无法说明如何警觉全面的监视,比如针对您周边人的监视,于是最好的办法是,让更多人掌握如何识别和摆脱一般监视的方法。当每个人都能具备这样的基本意识和能力的时候,群体安全就能实现了。

敏锐的态势感知
您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以最快速度判断出是否有人在跟踪您。这里必须重申前文中介绍的基本态势感知意识。你需要准确判断哪些信号不正常。

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比如您是一位女士,在一家大型商场里选手袋。您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位男士神情奇怪,看起来不像是对手袋感兴趣,他的眼睛一直在瞄向周围的人,包括偷偷瞄向您。

您会意识到这种奇怪的 “关注”,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直觉,很多时候只是您还没有激发出它、或者您的注意力被恶意操纵了。所以,本系列内容的阅读顺序很重要,第一篇文章中的内容是后面所有内容的基础,即:态势感知。

在手袋区闲逛的男士本来就不会很多,这是基于常识的信号;但这一信号究竟是否能说明出现了问题?你只需要使用一些技巧来测试它。

首先假设这一初步判断是准确的。您可以通过快速转到其他购物区来进行观察。如果对方真的瞄准您了,他肯定会跟随您到下一个购物区,甚至再下一个区域。

这就是情报界使用的概测法:

一次=意外事件

两次=巧合

三次=敌对行为

当然,如上面的例子,那个男人有可能是在帮助女朋友或母亲购买礼物;为了排除这点,您就需要采取探测策略,当第三次转换区域后依旧发现他的存在,那就不再是巧合了。

如我们曾经介绍过的那样,试图行凶的家伙会从跟随您的步速开始,这是很容易判断的指标。

一般情况下毫无用心的陌生人会下意识地避免与您同样的步速,您可以稍微留意下这点,如果两个陌生人出现了相同的行进速度,其中一个人必然会变快或者变慢,以错开同步。但是跟踪者却不会,他们将始终追求与您同步 —— 不论是汽车还是步行。

于是这就是一个很容易判断的指标。

为了确保不被监视,您需要格外注意、保持警惕。专业间谍会注意以下情况:

1、在街上有人靠你太近:正如前面提到的,意图行凶者会跟随您的步速,如果你小步走,他也会小步走以配合你的步伐。您需要注意这点。

2、有人与你对视:一般正常人不会在街上死盯着另一个人看,当出现目光相对时,正常人会立刻错开目光以避免不舒服;但如果有人这样盯着你,请小心,这可能说明有事要发生。

3、有人似乎对你太过关注:如果有人多次在你的日常路线的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出现(比如下班途中、放学途中、公交车站、健身房等等),监视这个人,注意他的行动。

不要低估自己的不适感,诸如不安、焦虑、疑惑、怀疑、犹豫和恐惧。

如果以上情况有一项或多项出现,你就有可能已经被监视了。

在汽车里被监视
在您开车的途中也非常有可能被跟踪。你可能会注意到有一辆从没见过的汽车开过你的小区;在通勤、去杂货店或回家的路上可能看到有辆汽车和你一起转弯。或者有时看到有人开在你前面,接着变换车道,然后它又出现在你的身后。

要做到这样的观察能力,最重要的是记忆力,不要错过我们总结的对记忆力的训练课程!这里面蕴含着很多反侦察反监视技巧。如下:

《手表上故事:通过练习和游戏塑造超强记忆力的方法(1)》

《操控注意力的小技巧:塑造超强记忆的方法(2)》

《不是集中而是”分散”注意力才更有效:塑造超强记忆力的方法(3)》

《如何找回失去的记忆? — 塑造超强记忆力的方法(4)》

《如何操纵他人遗忘和忽略对你来说最敏感的信息 — 塑造超强记忆力的方法(5)》

《迷惑他人的把戏和速记法:塑造超强记忆力的方法(6)》

《使用逻辑快速记忆大量信息:塑造超强记忆力的方法(7)》

掌握人的心理技巧:塑造超强记忆力的方法(8)》

《前瞻性记忆作为行动者的重要能力:塑造超强记忆力(9)》

《分析而不是收集,才是情报的灵魂:塑造超强记忆力(10)》

《虚假记忆和记忆操纵:塑造超强记忆力(11)》

为了确认是否被跟踪,您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如果是在公路上,先下车,比如假装打电话,然后再回到车上。重新上车后请注意,那辆车还在后面吗?有意识地减速,那辆一只跟在后面的车也同时会减速吗,保持和您同样的速度?比如您一开始以75英里每小时行驶,那么就减到60英里。

这种情况下没有意图的其他车辆会迅速超过您;而有意图跟踪您的汽车会跟随您的减速而减速,以保持它自己始终在您后面。当然,这是只单一的跟踪者,如果是团队行动的政府间谍,他们的同伙车辆会在下一个路口跟上你。

我被监视了,现在该怎么做
仅仅判断出监视还不够,必须面对跟踪者。

情报人员有5种简单的策略可以用来反监视。这些方法您也可以使用,您不必具备多年侦查经验,也可以使用它们。

这些方法便于实施。能帮您拜托严重的危机。

策略1:停下来转身
当有人跟踪您的时候,停下来转身的方法很管用,它既可以帮助您判断是否被监视,也能让对方知道您已经对他的行为有所警觉。

如果当时您在行走,那只需要停下脚步转过身,假装有事要做 —— 比如查看电话、系携带、或者假装转身找人。

接着,直视你认为正在跟踪你的那个人。

一般外行的跟踪者在此时就会方寸大乱。他可能会被吓呆,或者至少表现不自然,因为你在攻其不备。这就很容易识别到了。

换句话说,跟踪您的人不可能表现得像街上其他路人那般自然。

策略2:宣告知情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一旦判定自己被跟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对方知晓您已经对其行为有所警觉。

一旦潜在的危险被察觉,多数坏人都会放弃你。记住,坏人是在寻找理想的施暴对象,宣告您已经意识到他们的存在、知晓他们想要加害于你,此举将让您变得不再是那么适合下手的对象。

策略3:不要当软弱的目标
换句话说,您不应该成为 “理想的施暴对象”。您需要展现出强大的一面,挺直腰背走路,把头抬起来。给一个人打电话,谈论有人在跟踪你,声音要大,动作要明显。

不要担心,把战术防身笔掏出来,准备好使用它。

坏人在视野内挑选施暴对象时他们选择的都是那些看起来懦弱的、或者看起来掉以轻心的人,比如低着头、塌着肩膀。

策略4:待在公共场合
如果确定被跟踪了,一定不能回家。

表面上看起来家似乎是安全的地方,可以锁起门来打电话求助,但是,这种情况下一定不要这样做。因为坏人会强行闯入,或者假装离开,其实是隐藏起来,计划着晚点时候闯入。

如果发现自己被监视,为了确保安全,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待在人多的地方,公共场所,打电话求助。比如餐厅、咖啡馆、拥挤的街角等等地方;

永远不要走入黑暗的小巷或无人的街道,在那里您会与世隔绝,坏人会更容易对您下手;

如果在公共场合被跟踪,例如杂货店。不要走出店铺返回车上。几乎所有坏人都会等在出口处,等你走出来;接下来他们就会跟踪你的车,或者尾随你回家。

观察对方的鞋子
如果您在步行途中遭遇跟踪,请想办法注意对方的鞋子,以确定跟踪您的是不是同一个人。

因为如果您注意头发、帽子、上衣等部位,这些部位更换是很容易的,我们在反监视技巧中也提出了为什么您应该携带一个小背包,其中装有假发、帽子、眼睛、外套等东西,以便迅速更换并挤入人流中,可以混淆监视者的视线。

但是鞋子不容易换。所以在判断跟踪的时候您需要反过来使用上述方法:瞄准对方的鞋子,理论上更容易判断一些。

策略5:减速、混淆视线
如果确定有车辆跟踪您,继续驾驶 —— 再次强调,不要回家 —— 改变车速、多转弯,让跟踪者意识到你已经产生了警觉。

情况安全的时候,请注意跟踪车辆的车牌和汽车型号,记住它们;要能做到在下一次识别它们,并且求助时会非常有用。

当您遇到高级威胁时
高级威胁指的是,威胁来自那些对您了解太多的人。

也许您不知道恶意者在此前如何对您进行了侦查,因为您不认识他们。除了谨慎使用互联网之外 —— 避免发布任何关于您自己的真实信息 —— 您还可以通过分身方法来阻断监视侦查的路径,在下面回顾方法:

这里是完整版《您在什么时候需要假名、匿名和公开在线身份?– 在线创建和管理身份的思考方式》其中包含的所有链接都很重要!

并且您尤其应该注意那些可见的高级威胁,比如愤怒的 Ex、充满怨恨的前同事或雇员、欠下巨额债务的熟人 …… 或者,每次锻炼完健身房外都有个人在注意你吗?某个人总是和你同时去那家店买东西吗?等等。

如果按照高级威胁来应对,有一些重要的附加防范措施需要注意。

改变行动习惯
如果担心某个特定的人会跟踪您,那就需要注意您一直采取的习惯性行为模式。

这一点可能有难度,因为人类都是习惯的动物,很难打破常规。但是为了安全,打乱行为模式以及活动顺序是至关重要的。

改变早上出门的时间

改变通勤路线和时间

打乱行为。如果每天在同一家店吃早餐,那就换一家,或者选择不同的时间

去之前从未去过的地方购物和用餐

下班后挑选不同的回家路线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策略的确可以让您难以被跟踪,但是不要忽视提高警惕;不要离开黄色态势感知 —— 黄色能让您远离不得不正面对抗的红色态势,即 危急情况。

极端监视
普通人无需担心自己遇到极端监视的情况,因为这种情况指的是您面对那些非常专业的政府间谍或私人侦探。除非您是重要的政治敏感人士、让政府焦头烂额的人,否则理论上您遇不到这种情况。

但是我们的读者中可能包括敏感人士,而且很可能同时还是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应付起来可能并不容易。但如果您平日有习惯性的观察能力练习,应对复杂的监视跟踪方法也能是有一些门道的。

平行监视 ——
需要的工具:

两辆或更多的汽车

道路信息 — 必须有平行道路

如何行动:第一辆车跟踪目标,保持一定的距离;另一辆车从与目标行驶车道平行的道路上跟踪目标。一旦目标车辆转弯,另外那辆车就能接替监视。

跳蛙式监视 ——
需要的工具:

多辆汽车

暗语

如何行动:这种方法需要多辆汽车和随时保持联系的对讲机。您和您的搭档需要创造出一套用于描述目前状况的暗语,避免对讲机信号被监听。

正如其名所示那样,这套监视方案需要通知前面的搭档,目标正在靠近。这就意味着第一辆车无须减速或撤退,无须向目标隐藏身份。

迷惑监视者
摆脱监视者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们捣乱。

给完全陌生的人随便传句话,或者走进商店,开始漫无目的地闲聊。这些简单的行为就足以迷惑监视者,甚至甩掉他们。

团队监视 ——
需要的工具:

一组人

对讲机

周边区域信息

如何行动:实施团队监视需要将一组人马安插在目标可能出现的战略位置。这些人需要通过对讲机进行联系。

如果行动位置是一个大城市,你可以将组员安排在地铁入口、街角、还可以是目标停留的酒店或咖啡馆。监视团队的每个队员都通过对讲机提前通知彼此目标的位置。

👌 非常建议您练习一下想象力,想象自己如果在这种环境下被跟踪,你可以如何甩掉目标。如果您身处险境,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也能让人充满力量。

从现在开始,对身边人保持警觉;注意那些在商店里和你一起排队的人;观察餐馆里盯着你看的人;对那些与您保持着同一路线的车辆不要掉以轻心。

意识到这些人的存在,正是保证自己的安全需要走出的第一步,保持自信和警觉,这是能救命的。

现代新闻之愚蠢 (2) — 四种最致命的倾向性 中国人更可怜

我们对捍卫新闻自由、守护记者安全的大原则永远不会改变。本系列文章说的是另一码事,即 如何让新闻依旧是新闻、依旧是民主支柱的问题。因为现在它不是。尤其是当下的中国信息消费者,还从来没有品尝过真正新闻的强大力量,现代“新闻”的愚蠢将更加难以被甄别

如果您还没有读过 (1) 在这里看到。

民主对公共信息质量的期望一直很高,也应该很高。我们中很多人都在历史书上读到过有关媒体从业人员捍卫真相和言论自由的英雄故事,他们的名字被篆刻在新闻自由的丰碑上。

全世界都知道,正是地下出版物的政治言论和反对《印花税法案》的抗争最终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而曾格案给人们带来的“事实并非诽谤”的警示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然掷地有声 — — 1735年,纽约出版商 John Peter Zenger 因发表了抨击英国总督的文章而受审,代理律师进行了成功的辩护,此案被认为是美国新闻自由的奠基。

那些名垂青史的新闻从业者的目标崇高而坚定:为了人民能够享有准确、清晰、独立、具有批判性、启迪心智的政治新闻报道。但如果曾格生活在现在,他很可能会怅然若失。

很多人读过《1984》,也知道 George Orwell 曾经是记者;同样有很多人看过热门电视剧《黑镜》,也了解其编剧 Charlie Brooker 是记者出身。同样是反乌托邦作品,同样是新闻出身的创作者,但是你能清楚地体会到这两位作者有着截然不同的素材处理方式,这两部作品的手法基本能代表真正的新闻和现代“新闻”最根本性的区别。

不管你喜不喜欢,今天的“新闻”已经变成了批量生产的大众消费品,与历史书中的新闻的定义相去甚远了。从电报到卫星、再到数码相机、互联网,通信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而技术进步与媒体公司利益驱动的互相作用创造出一种最普通的、迎合大众、平衡各方利益的信息模式。

为什么公共信息已经越来越难以促进民主事业的发展?正是因为四种深度的倾向性。

I 个人化

如果说如今的“新闻”有什么致命性的问题,那就是,整个传媒界都弥漫着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 — — 即 将所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简单化、表面化,从个人体验、人生悲剧以及成败输赢的层面进行报道。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时候是因为记者担心调查性报道会让受众望而生畏,有时是因为记者觉得相对来说,从人情味角度入手比深入剖析来龙去脉更容易一些。不论关注对象是英雄还是受害者、或者无赖、罪犯,媒体对个人化、人情味新闻的偏爱都造成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信息倾向性,公众很难透过挤在媒体镜头前的众多“演员”看清新闻事件的全貌 — — 或者准确说是体制问题。

如果人情味报道方式能把观众引到对问题的严肃分析上来,那么也就不会那么令人担忧了。自古希腊以来,几乎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或戏剧都是通过塑造富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来唤起受众的认同和反应,并依此促成对重大道德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但是,现代“新闻”停留在个人故事发展层面,即使事件本身蕴含什么深层次的经验教训和需要进行反思的社会意义,那也只是留给公众自己去想象。

因此,个人化新闻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把对个人的关注与新闻事件更深层次的背景分析联系起来。英国戴安娜王妃去世的新闻炒作中,有的报道甚至使用了这样的句子“她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映射”,完全不知所云的程式化语言就被算作是新闻分析了。

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整个新闻界充满着这种体制性的倾向。中国读者对这类报道和名人炒作再熟悉不过了,我们后面的文章还会有深度分析。

II 戏剧化

“新闻“最愿意突出表现的就是能被戏剧化处理成简单故事的那些元素,而相比之下,分析性的新闻、政治辩论、或科普类的报告却很少出现。记者最擅长的是讲故事。既然是在讲故事,那必然就需要戏剧化,尤其是故事的中心线,应展示个性鲜明的演员。

戏剧化的新闻重危机而轻常态,重现在而轻过去和未来,关注中心人物之间的冲突或关系。新闻戏剧将复杂的政令、政府机构运作以及新闻事件中心人物背后的权利问题等等公民必需知晓的东西都简单化处理了。对这个时代的痼疾 — — 不平等、饥馑、能源危机、人口压力、环境恶化、有毒废物、政治压迫等问题,严重缺乏持续的关注和分析。

下图中描述了两个被简化到失真的概念:

虽然我们面临的问题非常严重,但从日常角度上看,如果其戏剧性冲突不够,那么就无法构成新闻,除非有突发的危机出现,满足了“权威-失序”叙事结构的条件,新闻才会予以关注。这是个死穴。

应该有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自己认为非常重大的事件和经历无法引起媒体的兴趣,已经有人开始奇怪为什么主流媒体对马云、王健林的兴趣如此之大,却对民间受难者漠不关心,除了上篇文章中介绍的原因之外,戏剧性是另一个主要原因。

我们在短篇文章《如何才能引发媒体关注》中介绍了一些活动家如何与媒体合作的技巧。

对媒体来说,危机是最好的新闻素材,因为只有危机才符合新闻戏剧性的要求。“危机周期”是精彩纷呈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最后总能在人为努力或人道主义援助下戏剧般地结束。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美。

但是,要知道,新闻所展现的危机周期只不过强化了人们的一种普遍共识:人类所面临的巨大困难是无法避免的,因此也是可以接受的。当“困境”可以掌控的时候,危机就算解决了,虽然深层次的问题仍在持续不断加剧。

我们没有仔细研究中国媒体的报道方式以及对“周期”的处理,鉴于中国媒体和美国主流媒体合作的长期性及接受后者培训的事实,想必在模式上区别不大。在读者的角度上,这种报道会造成一种错误印象,即 国家/政府总是能化解问题,甚至“依赖国家/政府是最佳选择”。事实上国家/政府并非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相反,很多问题都是他们造成的。

更多见我们的中国年大礼包:国家是问题的一部分,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墨西哥:抵抗运动的火山》

必须说,和个人化倾向一样,戏剧化本身也不是彻底的坏事,戏剧可以帮助我们感受历史、科技、政治和人际关系的伟大力量。如果戏剧被用来激发人们思考,那就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戏剧只被当作一种廉价的情感规矩,只为表现人的冲突、艰辛、脆弱、或者干脆沦为闹剧,那么新闻原本具有的潜在启迪心智、释疑解惑的作用,就会沦为只能刺激兴奋、愤怒情绪的泡沫剧,更加难以动员反抗。

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前所未有地加强了新闻戏剧化的声调,照片、图像和实景视频使新闻具备了更充分的戏剧效果,而民间流传着新的价值观“有图有真相”,但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暂时不谈视觉效果造假的危害性以及它已经变得多么的便利,可参加这篇报告《当恶意者掌握技术:信息战的未来究竟有多可怕?》

的确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电视新闻领域,画面能够帮助记者、编辑决定哪些事件值得进行报道,以及如何报道,在新闻制作过程中强调视觉效果也无可厚非。

但是,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些重要的新闻只是由于画面难以拍摄而没能被报道;而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件只不过因为视觉效果完美,就变成了新闻。简单说就是,善于表演的人才能最终胜出 — 在各种方面。

反过来这便促成了一种新的政治形式:景观政治。

我们强调过,政治是媒体的政治,任何媒体时代的伟大政治家,特别是颠覆性的暴发户,都是媒体的娴熟采用者。其实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当年不为人知的亚伯拉罕·林肯和斯蒂芬·道格拉斯之间的辩论在他们那个时代引起了媒体的轰动,被广泛报道,并为林肯两年后突然升入白宫铺平了道路;肯尼迪/尼克松在1960年的电视辩论中,一个年轻而喜气洋洋的肯尼迪很容易压倒一个阴沉的连胡子都没刮干净的尼克松,如今,这类关于电视的政治影响的案例研究几乎铺天盖地。特朗普是一个真正的电视明星,他能主宰有线电视新闻,同时可以通过 Twitter 让世界陷入停滞的焦虑状态。这就是为什么他能一直占据新闻头条。

在最近出版的一本书《The Revolt of the Public 》中,Martin Gurri 提出,社交媒体的最终腐蚀作用正在破坏政府或新闻界等公共机构的整体信誉。

我们曾经在《中国政府已攀上景观政治的边缘》和《互联网时代:并非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恋文化》中介绍过这一问题;再推荐一本书,法国思想家 Guy-Ernest Debord 的《景观社会》 (法语: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这本书出版于1967年,准确地预测到了如今这个表演者的世界。

这就是为什么新闻越来越难以服务于民主。新闻媒体对我们日益恶化但却富有娱乐性的政治局势做出了贡献。特朗普先生是总统,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很有娱乐性。对电视新闻的研究表明,恐惧政治的推广是娱乐和耸人听闻的报道的副产品,它能很好地创建收视率。

当代新闻实践越来越多地融入了提供视觉和图像的新信息技术,特别是便携式相机和智能手机的兴起。大多数美国电视新闻的娱乐形式促进了视频或其他视觉效果的使用,这些视觉效果具有戏剧性、冲突性和情感性。屏幕图像主导广播新闻以及社交媒体。对许多地方,国家和国际新闻报道的调查揭示了我们当前的“新闻代码”如何运作。基本上这是个视觉的时代。尽管意图可能是使用视觉效果来讲述某些故事,但使用的逻辑相当于讲述有关手头视觉的故事 — — 能满足那种格式标准的事件更容易被广播。

过去40年的研究表明,政治家、以及其他能提供视觉事件或具有表演型人格的人更有可能被新闻报道选中。我们已经记录了这种格式驱动的媒体报道对体育、新闻、政治、教育和宗教等社会机构产生的深远影响。

当代新闻实践延续了这一趋势。事实上,即使是著名的晚间网络新闻节目也采用了这种方法,特别是当社交媒体提供了看似无处不在的大量活动视频时,其中许多都发布在 Facebook,YouTube,Instagram 等上。随着新闻广播寻求更高的收视率,他们已经调整了他们对新闻项目的选择,包括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已经被观看过或已经病毒式传播的视觉内容,这应该不足为奇。

但这对于分配宝贵的新闻时间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些新闻时间会影响受众在国内和国际事务中能否获得重要的知情权。例如,在2018年12月11日,收视率领导者 NBC 晚间新闻(该新闻有46年的历史)选择将超过40%的重点新闻全部分配给了主要由可用视频驱动的内容。十五个新闻中有六个仅仅是因视觉材料而受到报道的。简要总结一下这些:

1.第二个报道持续了3分钟:这是特朗普与民主党领导人南希佩洛西和查克舒默在镜头前会面的视频,总统威胁要关闭政府,如果他没有得到50亿美元的资金修边界墙的话。完全是镜头效果,可以更简要地总结一下。 (ABC和CBS也有同样的内容)。

2.第7个报道持续了1:25:包括纽约警方强行将婴儿从母亲的怀抱中抢走的视频。这个视频也已在之前的新闻广播中展示过。针对该女子的指控目前已被撤销。一名官员说,这不是好警察办的事。

3.第12个报道持续了1:25:包括一个男人的视频,他在帮助一名在航空公司航班上癫痫发作的妇女。善良的撒玛利亚人也接受了采访。飞机上的两名医生说,没有理由中止飞行,在目的地可以获得更多帮助。事实上很可能有数百个飞行中出现过类似的医疗紧急情况,而且更多的不会被报道,因为没视频。 (CBS报告持续1:30)。

  1. 第13个消息持续时间:15秒:一个年轻人攀在公交车尾部的视频,被描述为冒险,并不是一个‘可以不买票的好主意’。没有任何新闻报道。

5.第14个报道持续了1:25:包括纽约警方的智能摄像机视频,敦促并协助人们从起火的建筑物中逃出来。粗糙的图像效果非常引人注目。

6.第15个报道持续1:15:作为“激励美国”版块的一部分(就像“感动中国”,一个意思),偏瘫的男子在钢铁支架的帮助下走上一个舞台,在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获得文凭。如果没有视频的话,这应该是一个感觉不错的故事。

总计花了将近八分半钟的有问题的新闻报道,优先于其他所有国家和国际消息。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狂热分子把新闻业视为‘fakenews’时,NBC 像其他网络一样,拼命地哄观众开心,而不是为公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这方面的分析我们也做过:媒介即思维,娱乐至死的社交媒体时代已经将新闻改造成了大舞台,甚至包括老牌 NBC 这样的严肃时政新闻,也没能侥幸避免。这并不是近几年才有的现象 — — 它一直在不断增强的状态下。

讽刺现代新闻的无聊和娱乐至死,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的一种亚文化,其中,IYP认为最精确、且最深入的讽刺是美国著名小说家 Don DeLillo 的名著《白噪音》,这本书有中文版,想必中国读者中很多人已经熟悉,您会理解我为什么要推荐它。

III 碎片化

这是第三种最为严重的倾向:即 新闻故事之间以及新闻故事与宏大的新闻背景之间彼此孤立,缺乏联系,于是新闻中的信息就变得非常琐碎,很难形成一幅整体画卷。

这样的新闻是无法促进社会动员以形成反抗的。我们观察到在中国,由于缺乏独立媒体和NGO权利组织,现代“新闻”的诸多弊端难以被弥补,甚至已经造成了人们误认为存在即合理 — 视主流媒体为“结论”的惊人景象。

这一景象直接造成的是,人们已经无法接触到新闻应有的真正的结论,即 集结斗志动员社会反抗。

比如,人们遭到了当局的迫害,他们最大的追求便是被媒体报道,或者准确说是找媒体伸冤,只要媒体报道了这件事,人们就会放心,似乎被报道就是一个结论、似乎“问题已经解决了”,事实上完全没有 — — 你只不过是帮助媒体填补了一个版面。并且,鉴于如今的新闻周期已经变得非常短(只有几天甚至只有几小时)你这个版面很快就会被后面继续出现的“新闻”冲走,这种过眼云烟的“结论”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其结果就是,问题看起来层出不穷,媒体总是有话题做,版面是丰富的,然而却没有任何问题被真正的重视,没有任何问题能引发社会变革。人们开始满足于吐槽,忙于吐槽 — 因为太多了几乎吐不过来,整体上很热闹,但任何事都无从解决。

IYP 的热心读者们评论到:

“假疫苗,小学校发生的暴力,实验室爆炸, 在中国这种事件甚至是几周都会出现,但是最后都die down..”;“没过几天人们又在说中国真安全了,真是奇怪”;“事件经常出现,又没有实际的解决,带来的还有习以为常的 麻木感”……

非常正确!这就是关键所在。

对中国来说更糟糕的是,党管媒体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不再信任中国本土媒体,但却由于不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新闻,从而错误地信任了所谓的外媒。中国公民在谈起“外媒”时所指的从来都是美国主流媒体,而不是独立媒体 — 海外独立媒体由于经费紧张、资源极为有限,他们往往高度本土化,而难以关注其他国家的问题 — 于是中国公民唯一可能期待到的只是被主流媒体报道一下,就像隔着厚重的玻璃窗来一个亲吻,然后稍纵即逝。

造成新闻碎片化的根源在于过分强调新闻中的人物个体,而忽略人物所处的政治背景。戏剧化的报道模式又使新闻事业变得更加孤立。另外,由于担心信息量过大让人厌烦,所以媒体对刊播版面或播出时间均作出了严格的限制。这些现象都进一步加剧了信息的碎片化。

结果,新闻往往以一种一知半解的、戏剧化的压缩饼干形式呈现在所有人面前,使我们难以看清问题的根源、历史意义、或者与其他问题之间的重要的相关性。

加上媒体经常被他们的受众牵着鼻子走,为了挽留受众的眼球,而不是基于对事件的独立调查写出报道,受众要搞清楚某件事的来龙去脉是非常难的。没有人能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并且,新闻媒体不能提供历史背景,很少解释事情发生的原委,报道整体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这个世界一片混乱,危机四伏,不知道什么时候危机就出现了,然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又“消失”了。事实上一切都没有消失,只是媒体宣布了一个又一个表面化的伪装。

IV “权威-失序”倾向性

“权威-失序“是一个不断轮回的圆圈,更准确的描述是”权威-失序-权威“。中国读者应该在这方面有非常的体会。但是由于中国的新闻体制是执政党主持的,于是人们有可能误会这种状况是执政党“特征”。事实上不是,它是现代“新闻”本身的弊端之一。

不管这个世界是否恢复了安全和正常,甚至不管“一个正常的世界”这种想法本身就值得怀疑,都无法否认,新闻最关注的是秩序,以及与之相关的话题,比如当权者能否建立或恢复秩序?

为什么这些泛泛的新闻结构会成为“新闻”的中心?答案显而易见:因为它们能构成各种各样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主题,永无止境的融入个人化、戏剧化、碎片化的新闻情节中。

政治学家 Edelman 说,一个经典的政治场景就是,当权者站在讲坛中央,充满感情地承诺,“危机将得到有效处理” — — 很多时候危机就是他挑起来的。

现如今当权者依旧在认真扮演自己的角色,但媒体对官方的声明和秩序稳定的推论越来越不买账了(虽然在中国依旧买账),当然“恢复正常秩序”的报道依旧会时不时出现,但更多的新闻笔墨会集中在那些没有同情心、工于心计的政治人物身上。再次进入上述的“个人化”。

在中国由于苛刻且愚蠢的新闻管制,也许人们会认为批评领导人“是一种勇气”,事实上,即便“换届”也并不能保证解决问题,因为根本性问题一直没有被准确清晰地呈现出来。

不管新闻事件本身是否符合“权威-失序”的情节模式,媒体都能想办法让它符合,这很容易办到。最经典的剧情是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不仅是新闻专业课重点案例,而且被搬上了很多影视节目),虽然说漏油不是奥巴马的责任,但他很快被成为了新闻焦点,所有人都在关心他能不能掌控局势。主流媒体发布的图文高度聚焦在他一个人身上,纽约时报的照片就是奥巴马站在海滩上和工人聊天,该照片的题目就叫《掌控之中》👇

这也许就是高度信任美国主流媒体的中国读者为什么具有如此高的权威依赖心理?不好说,但现代“新闻”的确如此,一贯如此。这种思考方式是无法动员反抗的。

下篇文章将更深层次剖析这些问题。因为我们只有深入了解这些问题,才能明白该怎么做以挽回政治参与、社会反抗意识和捍卫民主的关键效用

现代新闻之愚蠢 (3) — 深度剖析四种致命倾向性,及其政治代价

造成现代“新闻”已经无法服务于民主的问题根源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讲故事的方式。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将来还会详细讨论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对公民的政治参与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本文将继续深入解释为什么媒体变成了这样 — — 中国社会目前正迫切需要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将在后面解释为什么

—— 这只是一场游戏,而它一直在耽误正事 ——

如果您还没有读过前面两篇,可以在这里看到:(1) (2) 本文中我们将深度解析这些倾向性,并且,指明其政治代价。

重新审视个人化新闻

在全面文章的概述中我们解释了,个人化的新闻是指报道中突出个人,而弱化制度、社会和政治大背景的一种倾向性。

随着新闻受众和新闻产品之间变成了品牌认知的关系,新闻已经在个人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比方说,电视节目主播的播报风格,甚至在节目中的形象都要依据市场调查的结果而定,而报纸则被要求紧跟读者的生活时尚,这种个人化的包装趋势是由那些职业新闻顾问、或者说“新闻策划大师” 开创的,Philip MeHugh 就是其中最著名的策划大师之一。

MeHugh 曾经说过,“必须强调个人和人情味。电视节目必须要有一个能够让观众感到亲切的主持人 ……要做到这点,主持人必须具有非同寻常的人格魅力” (Edward W. Barrett, “Folksy TV News”)

以电视/视频为主的大众传媒已经确立了一种新闻报道模式,其特点就是赚钱,廉价成本和易于生产。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 — 也就是广大公民 — 这种模式毫无益处。然而它早已在现代“新闻”界处于非常高的地位,大多数媒体把它当成了金科玉律。

流量之冠 NBC 的著名节目“Today”的制片人 Jonathan Wald 在“911”之后是这么说的:“早晨醒来,人们希望知道他们身处的世界是否安全,他们指望我们来帮助他们确认是否一切正常”。在今天这个充满阴险的新闻时代,对于“我所处的世界是否安全”这种问题,答案未必能让人感觉安慰,但是新闻个人化的倾向,也就是对“我所处的世界” 的强调,依然占据主导。(Howard Kurtz, “Since September 11 Attacks, TV Morning Shows Rediscover World News”, Seattle Times)

华尔街日报对政府停止大规模公共就业计划的报道是其中典型之一,虽然该报道可以从社会、政治和经济等诸多宏大背景的角度展开,但是,这篇报道的开头却是这样的:

“旧金山 — — 第一缕尚带寒意的阳光洒在 Haight-Ashbury 人行道上,一名清洁工停下脚步,把路边排水沟散落的落叶、垃圾和狗屎扫在一起。‘对我们穷人来说,这样一份工作已经很好了’。清洁工说,‘有了这份差事,我就能养家糊口。等我把这儿的活儿干完,还可以回家照料我的小女儿。帮她把硬纸壳塞进鞋子里保暖。我妈妈过去就是这样做的’。“(Wall Street Journal, June 17 )

虽然按照新闻写作习惯,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最先交代,最无关的内容要放在最后,但是这篇文章一直到第八段才开始谈就业计划可能对社会、政治和经济造成的影响,而且这一重点只花了三段内容,紧接着继续讲述清洁工催人泪下的个人故事。

这种模式已经被至高很长时间了。从克林顿时代后期开始,福利制度改革席卷全国,记者们纷纷涌向各种政府部门和职业培训项目,试图寻找和以前不一样的个性化故事。由于两党意见统一,于是对新闻的干预相对较少。因此,至少有几百名穷人当上了15分钟的媒体明星。

事实上在他们的故事里,新闻的个人化倾向发展到了极致以至于新闻本身也成为了个人故事发展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个人经历的隐形记录。其中一位妇女由于受到了ABC、NYT等多家媒体的采访,曝光率给她带来了大量的粉丝,在纽约时报后来的一次采访中,这位女性告诉记者,整个过程最令人骄傲的是,“我的11岁的儿子大声说:‘妈妈你又要上新闻了!’……”( From the Welfare Rolls To the Starring Roles. By JASON DEPARLE )

政治领导人的个人化是尤其突出的,这在中国也一样(更多详见 《中国政府已攀上景观政治的边缘》和《互联网时代:并非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恋文化》)其结果就是,我们从新闻中了解到的更多是那些有权有势的、光芒四射的个人,而不是政府如何运作。正如 Paletz 所说:“重要新闻都离不开这些权力人物的活动,按照媒体的设想,最好是这些人的冲突”。( Media Power Politics. Authors, David L. Paletz, Robert M. Entman ) 想想美国主流媒体对马云、王健林等富豪的痴迷。

小布什、里根、奥巴马等等的成功不仅仅得益于个人魅力和公关能力,就如小布什的“壮志凌云”亮相那样,电视上的政治角色需要依靠专业的公关团队来策划新闻事件,拟定公关策略,才能在一贯具有倾向性的媒体报道中占到便宜。

David Gergen 是最早了解媒体“政治事物个人化”倾向的传播策略大师之一,在为克林顿效力之前他也为里根做媒体宣传主管,里根能赢得新闻界“伟大交流家”雅号,David Gergen 功不可没。Gergen 认为,政治人物的政治生命取决于他们在新闻中的个人形象是强悍还是软弱。他奉行的原则是,“最好的防卫就是进攻” — — 然后特朗普把这点发挥到了极致。

在传媒至上的时代,这种权力观已经成为政界的标准思维。克林顿由于个人丑闻加之没有掌握 David Gergen 的教诲,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都遇到了麻烦,支持率总是50%上下波动。当年一位克林顿内阁告诉记者:“一个总统如果总是48%支持率,那么每次大一点的投票都将意味着生死关头 — — 这种情况下你要对付的局面是,那些议员们不知道要拥抱你还是踩死你”。

奥巴马是另一个极致,他的前任很少能经历如此多的个人化报道。最著名的出生地阴谋论中,一些国会议员在媒体上煽风点火,据估计有17位议员直接或者含沙射影地对出生地提出过质疑 ( The Birthers in Congress ) 美国著名电视主持人“扣扣熊” Stephen Colbert 曾经讽刺说:“应该让这些人去证明自己不是一只短吻鳄的非法子孙”。

无疑这种东西非常具有现代“新闻”所珍惜的“价值”。

最后夏威夷州州长出面以平息阴谋论。可惜的是,一旦这种有争议的问题成为了新闻话题,人们就开始不由自主地被错误观点所吸引,多年后直到如今你仍然能听到出生地的质疑。然而人们现在应该知道了,奥巴马政府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出生地,他对真相的封杀抓捕了史上最多的举报人、扔下了更多的炸弹、以及众所周知的绥靖态度,却没有主流媒体关心。

—— 个人化新闻的政治代价 ——

如果新闻只关注政治斗争中的胜利者、失败者、他们的个性和个人冲突,那么,新闻受众获得的有关权力及其政治后果的看法就是严重扭曲的。Paletz 指出,新闻报道强调的往往是表象,政治斗争中愤怒的声音和激烈的场面,以及涉及到的各种名流 — — 反正只要充满戏剧性的东西就行,而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实际影响却极少被触及,或者说,很容易被遗忘。

我们必须强调这点是因为,多年来所谓的“海外中文媒体”对政治八卦的崇拜已经成为了中文界一种现象级典型,暂且不议他们发表的内容究竟是不是真实的,这种个人八卦崇拜的结果就是,在公众眼里,政治世界变成了一个神秘王国,里面的角色要么强大到呼风唤雨,要么软弱得无所作为。这些都不是真实的。

不了解权力的架构就很难理解政治体系实际是如何运作的。

并且,对遥远的新闻人物进行直接的感情投射可能会造成新闻受众形成自我中心化和种族中心化的思想。新闻给受众造成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观念,强调的是“我”的安康、“我”的群体、和“我”的国家的重要性,而与己不同的一切社会现实,都被视为无关紧要。

虽然大多数新闻会平衡报道正反两方面意见,但是,很少能为受众提供解决双方分歧的有效方案。相反,在新闻中,媒体往往喜欢把不同派别的观点描述成截然相反的对立面。如此般,受众要想不费力气把事情看明白,就只能选择那些与自己的信仰和偏见相一致的事实了。极化就这样被造成。

重新审视戏剧化新闻

以下是一家主流电视网的执行制片人撰写的政策备忘录,看看他对编辑和记者提出了什么样的忠告 — — 没错,让他们有意识地强调新闻的戏剧性:(Edward Jay Epstein, News from Nowhere)

每条新闻都应该力图体现事件的小说元素或戏剧色彩。新闻要讲究结构和具备冲突,要提出问题,还要有结局,情节要起伏,要有始有终。这些不仅是戏剧所必备的要素,也是我们新闻叙事中必不可少的。

一般来说,媒体在决定谁将在晚间新闻的戏剧舞台出场时,更多的是考虑这些新闻人物作为戏剧演员的潜能,而不是他们在政治体制中的实际地位。

比如美国,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在宪法中是享有平等权力的,然而在新闻中,总统的戏份最多,而且几乎所有的政治场景都能把他拉上场;总统自己也非常重视和媒体的联合性宣传,白宫的新闻策划大师会安排最佳的剧情。但相比下,最高法院的法官“上镜率”就低得多了。而真正掌握政策走势的情报机构(即隐形政府)几乎不会被主流媒体揭穿。

虽然宪法规定国会两院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媒体给予的聚光灯可完全不一样,参议员颇有名望,而众议院就好像是一群乌合之众。就如媒体观察家 Stephen Hess 所说,众议院的规模就像《战争与和平》,而参议院则像《罪与罚》。

中国读者对美国政治有广泛的误解,很可能与此有关。对新闻倾向性的了解已经让议员们学会了如何利用媒体,他们知道如何掌握身上的聚光灯。

Robert Darnton 曾经回忆说他在做记者的时候是如何被迫对新闻事件戏剧化的。他当时是市政报道组的记者,被派去报道一场报童丢车案。他把稿子写出来后被编辑退回来了。他的同事告诉他,你应该写得再生动一点,要有戏剧性才行:把这个男孩对自行车的感情写进去,要更多描述车子丢了这个孩子有多伤心,要写这个孩子打算靠自己的努力再买一辆新车……要写成励志小说。Darnton 按照这个指点修改了稿子,结果成功被发表在报纸上。(Writing News and Telling Stories)

Harper’s 的编辑 Lewis Lapham 也有同样的经历,他说他曾经对一些记者在报道灾难事故时的驾轻就熟深感钦佩,后来那些记者透露了自己的秘密:在他们的办工桌抽屉里有一堆卡片,上面记录的都是模版,按字母顺序排列 — — 火灾、撞船、凶杀等等,然后每个类别又分为许多子类 — — 火灾1、仓库2、住宅3 ……模版中相关的姓名、数字、伤亡情况、地址等等都空着,一旦出事,你只要抽出一张卡片,按照填写表格那样做就行了。(Lewis H. Lapham, “Gilding the News”)

戏剧化的新闻更追求情节上的轰动,只能说是情节剧,而不是严肃戏剧,只能说是肥皂剧,而不是莎士比亚戏剧。看完《哈姆雷特》的人不会认为可怜的哈姆雷特是个真正的输家。如果记者追求的是更严肃的戏剧,其结果还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令人反感。

其实新闻选择和呈现事实的方式上有所变化并不需要莎士比亚的天赋,在正统戏剧中甚至畅销小说中人们都能意识到历史、制度、权力、冲突、隐藏的利益以及意外事件在故事中所起的作用,而在新闻情节剧中,这些因素全部被忽略了。

— — 新闻戏剧化的政治代价 — —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琐碎。一种越来越严重的戏剧制作倾向取代了对重大事件和问题的持续关注。即使新闻剧确实反应了新闻事件的某些特质,但过度的戏剧效应只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不再能理解到新闻本身具有的深远意义。

动态新闻需要的就是快,就像抢救济面包那样一哄而上。而长期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通常会被媒体忽略,就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节奏太慢 — — 这是 Gaye Tuchman 的名言,简直一语中的。从这点看,个人化和戏剧化的倾向性所造成的结果很相似。

我们已经多次推荐过 Don DeLillo 的作品(爱死他了)他对新闻和政治的讽刺之深刻,超越同类几乎所有作品。我们引用一段分享给大家 (The Names):

我认为美国人只有在危机中才能看到外国人。当然,这还必须是美国的危机。如果是两个并不向美国提供某种特殊商品的国家打起来了,那就没必要让美国公众了解有关这两个国家的知识。但是,如果这个独裁者倒台了,石油供应受到了威胁,这时你打开电视,节目就会告诉你那个国家在哪儿,讲什么语言,国家领导人的名字怎么读,那里的人们信仰什么宗教,你甚至能从报纸上剪几个波斯菜谱练练手。全世界都对美国人这种自我教育的奇怪方式感兴趣。全是电视。你看,这是伊朗,这是伊拉克。来让我们把这个单词的发音搞正确,伊-朗、伊-朗人,这是逊-尼派,这是什-叶派,非常好!明年我们再去折腾菲律宾群岛,怎么样?

戏剧化的新闻还会造成另外一个信息困境: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不是努力挖掘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而是乐此不疲地寻找极端个案。你完全不知道他们是在报道还是在创作小说。

相对来说,戏剧化的新闻往往情节比较简单,容易把握,并且对行为背后的个人动机提供了表面化的解读,于是这种新闻比较大众,但是极可能对理解和判断真实政治事件造成误导。人们往往认为自己对某个问题有所了解,而实际上他们的了解不过是建立在幻想、虚构和神话的基础上。

情节式的新闻造成人们对世界的一种错误理解,而这种错误理解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在严重的社会问题面前,人们毫无准备,不知该如何有效应对。

公众其实并不像传媒专家们认为的那样头脑简单,但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没有任何新闻学教程将新闻定义为“受众需要的任何东西,不管这些东西是如何编造出来的和毫不相干的”。至少从理论上说,新闻的作用应当是告知公众,而不仅仅是娱乐公众。

新闻越来越戏剧化、娱乐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趋势也许表明,一种新的传播形式正在产生,它有可能还是被称之为“新闻”,但如何你认为它能起到传统新闻那种捍卫民主的作用,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现代生活中,政治已经距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戏剧化的新闻还要推波助澜,最终把公众的政治自觉意识直接葬送在小说般的虚幻中。而且是那种劣质的地摊读物,离 Don DeLillo 的级别还差几个太平洋呢。

以下就是戏剧化新闻造成的直接政治后果:

干扰公众对于问题潜在重要根源的关注;

从个案角度对问题进行解释、分析,误导公众;

为那些从戏剧角度上看令人满意而实际操作角度上毫无作用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广泛的政治空间。

新闻已经变成了一种工具,把现实问题变成了政治奇观,阻碍了严肃讨论,却培养了受众苛求速效、戏剧化解决方案的胃口。( Constructing the Political Spectacle, Murray Edelman )

重新审视碎片化新闻

剧中人物完全脱离政治背景,然后又被放置在某种令人兴奋而虚幻的主题之中,这样的新闻很难反映整个世界的全貌。

碎片化新闻在戏剧效果中固步自封,在空间和时间上彼此孤立。这样的新闻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堆焦点模糊而且还缺失很多块的拼图。即便是焦点清晰了也只是每一块单独的拼图焦点清晰,而无法确定每一块的位置,当然也无法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既然信息本身就是鸡零狗碎地传播给公众的,那么公众就更觉得自己应该按照自己的偏见去解读整个世界了。

新闻本该为受众提供有关局势的最新信息,但这些信息不是散落的漫无边际的,就是被同化成老一套的情节模式。无论是哪种情况,在新闻中,这个世界总是看起来就像由无数个胶囊事件拼凑而成的大杂烩,每个事件都有自己的情节线索,又彼此孤立,尽管它的每一部分并不松散,而且从戏剧角度看是完整的,但是主题则是支离破碎和杂乱无章的。

古语说,整体永远大于各个部分的和。但是从信息碎片化的角度上看,现代新闻不是这样 — — 今天的新闻呈现的整体肯定小于各个部分的和。专栏作家 Russell Baker 曾经讽刺这种“新闻”模拟了一个串烧:(‘Meanwhile, in Zanzibar…’)

与此同时,在华盛顿……据称,政府今天……消防队员仍然在布鲁克林严重火灾留下的废墟中搜寻 ……据说有两个国会议员接受了韩国代理商的现金馈赠 ……虽然他们连续五次败在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的手中 …… 已经有17人死亡,几十人受伤……指控者说有两名参议员,但他拒绝透露他们的姓名 ……在开罗的街头发动了骚乱 ……此前她的儿子由于枪杀一名教师被校方开除,这个教师曾经谈到 ……白宫随和的处事风格时提及了他 ……关于B-1轰炸机问题的争论就是最好的例证。

这就是如今每位受众脑子里的东西。

由于在分析和批判方面缺少真正的指导原则,媒体在报道中试图体现分析性和批判性的努力无异于痴人说梦。Edwin Diamond 曾经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一家电视新闻网的制片人去麻省理工学院参加一场关于电视新闻的研讨。一上来主播将镜头切换到华盛顿的记者报道最近通货膨胀的坏消息;接着是全国三个不同地方消费者的访谈;然后画面上出现一张全国地图,以及各地生活成本图表;之后立即切换回演播室,又切到华盛顿记者那里,然后是采访现场的画面和同期声 — — 从国会领袖到内阁官员;然后是华尔街反应 ……后面就是商业广告了。整个节目时间是3分钟。

完成的瞬间制片人打了一个响指:“真到位!”她很得意,她觉得这活儿干得很漂亮。可教室里的学生们纷纷举手:这都什么玩意啊?究竟什么意思?关于现在的经济状况,你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

观众看的不是拍摄技巧、什么图像、声音、平滑切换,他们不关心这些,他们要的是知识,以及“该怎么办”。

其实报纸新闻也这样,一篇报道在访谈、人物介绍、场景描述、事实信息、情节要素之间来回切换,读者的思路不得不到处乱窜,读完后什么都没记住,什么都体会不到。

现代“新闻”很少能报道问题的发展趋势和历史渊源,因为这些东西很难用简单的故事说明白,于是很多事情往往是莫名其妙地一下子变成了新闻。公众无法看到一个具体的连贯的世界,而是一个神秘力量控制下的混乱空间。

— — 新闻碎片化的政治代价 — —

行业内规定记者不能对新闻故事进行解读评论,所以不管报道内容是不是碎片的,报道本身只能是孤立的。而且,官方宣传部门提供的新闻稿很少会劳神指出新闻事件中的矛盾性、复杂性或者所处的大背景。新闻记者往往只关注当日的事,报道重点就是每天更新,这样反而帮了宣传部门的忙。后续报道往往只能出现在报纸后面的版面上,电视中分析性的报道根本搭不上黄金时间的快车,只是在没有什么新闻的日子里拿出来充数用的。

由于戏剧化模式的新闻故事有着独立的情节发展和解决方案,若是把这些新闻故事联系起来,就会影响其戏剧效果,打乱原有的故事节奏,还可能引起人们的不安,让人明白了凡事不能只看表面,每个故事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更大的故事。把故事当成新闻报道的基本单位会带来一个令人遗憾的副作用,那就是,挖掘故事之间的联系容易让原来简单而孤立的事实复杂化。

公共舆论研究表明,大多数人不擅长对政治问题进行抽象的、具有完整逻辑性的思考,这没什么奇怪的,大量公众舆论调查的数据都与新闻碎片化所造成的结果不谋而合:一般人很难明确地说出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立场;对于重大问题,大多数人只能记住很少的事实;大多数人看不出问题之间的联系;许多人都很容易改变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立场。

John Zaller 曾经针对外交政策进行的研究表明,人们对于某一问题越是“消息灵通”,其观点就越容易受到那些占据新闻市场主要位置的党派领袖和政治精英的影响 (The Nature and Origins of Mass Opinion [John R. Zaller])

Mort Rosenblum 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美联社记者,他写了一本很煽情的书《谁窃取了新闻?为什么我们不能如实反映世界上发生的事?我们怎么做才能改变这种局面?》,他说,“等到我们开始关心外界的时候往往为时已晚;在自身动力的推动下,事态的发展已经无法阻止,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接受一切后果……”

重新审视“权威-失序”的倾向性

即使媒体对某些问题进行了一定数量的报道,也很难保证政策讨论的细节为公众所知晓,这很正常。如果关于某一问题的新闻报道过多,人们给予此事的关注和情感投入太多,反倒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之一恐怕就是新闻的倾向性的存在,新闻过多强调了当权者的所作所为、以及局势看起来如何等等,结果,这样的报道反而干扰了公众的理解。

如果事件发生的大背景完全被割裂,有关权威的故事情节和“有序-失序”的场景就成为了最方便易得的新闻素材。在新闻编辑部,编辑们最重要的使命莫过于为那些琐碎的故事撰写戏剧性的结尾,有时候是当权者扭转了大局,有时是当权者奋力抗争但邪恶势力过大,于是混乱依旧。

并不是说新闻报道的内容是虚构的,大多数新闻都能反应事件的某些方面,但媒体在报道内容上是有选择的,而且,在报道焦点上的选择往往没有对准事件最核心的本质。正因为新闻具有戏剧化、个人化和碎片化的倾向,就必然会在报道中首先关注权威人物和社会秩序的问题,所以在判断当权者是否“解决了问题”时,媒体还是有相当大的决定权的。

新闻里也会出现真正的权威和社会秩序受到挑战的情况,但必须要分清这究竟是政治现实还是新闻策划 — — 这一点非常重要。像越南战争、水门事件等影响深远的重磅新闻已经不是戏剧性新闻表现手法所能随便创造或压制的。两者之间有明显区别:

“权威-失序“的倾向性显然是把某一特定事件与其社会背景和历史潮流割裂开来,通过一种肤浅的情节模式(如政治游戏、领导地位受到挑战和社会崩溃的迹象)对事件进行戏剧化处理,而不是把事件放置在历史、政治和现实的背景下进行解释;

相比之下,重要历史事件的报道往往会打破一般新闻的情节模式,顺着文献信息的踪迹,挖掘社会和制度根源。在这些案例中,权威和社会秩序的问题没有把新闻事件与其所处的大背景阻隔开来,而是拓宽了公众思考的范围:事件本身有什么意义?有什么可以让整个社会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大多数情况下“权威-失序”模式的新闻故事往往是因为媒体采用了特定的新闻公式而得出的,并不是记者针对公共生活的基础是否动摇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后揭露出来的。

处理新闻的手段越是奇葩,对受众的干扰越大,就越有可能成为“热点话题”,或者它们称之为“噱头”。

— — “权威-失序“倾向性的政治代价 — —

“今天的世界有点不太平,但是有关部门充满信心,认为情况很快就会恢复正常。现在我们是从现场为大家发回的报道……“ 这种话如今已经成为了记者的口头禅。

在现实新闻中,不论是报道偏向对权威的信任和对恢复秩序的信息,还是偏重对权威的质疑和对混乱的担忧,都摆脱不了 “权威-失序“ 的俗套,忘了其实新闻事件还有其他的呈现方式。

好在依旧有许多新闻的确报道了事实,而另一些可就不一定了,有些新闻杂志为了出风头,甚至将扭曲报道变成了一种模式:“唬他们一下,他们就会关注你了”。偷拍设备的运用和戏剧化的编辑写作手法全部运用起来了。其中最惊人的是 ABC 的“黄金时间”节目,曾经播出了一个偷拍新闻,还获了两个新闻奖。这个新闻大概意思是一个医学实验室在对妇女早期宫颈癌变检查过程中马马虎虎,不负责任,致使许多癌症从眼皮底下溜走。节目制片人化妆进入亚利桑那州一个实验室,而另外一个制片人则假扮一位顾客,携带大量化验数据要求实验室分析 — — 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分析师的劳动量,增加分析数据时的错误概率。

这种采访形式的结果就不用问了:新闻称,这个实验室的报告漏掉了好几项警告数据。然而新闻评论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这则新闻从始至终从未提供这样一个事实:对于一个本身尚不完善、分析难度很高的测试来说,这家实验室的分析结果完全符合正常行业标准。

相反,这则新闻却把实验室刻画的很邪恶,好像每天都在危害妇女健康一样。最终的结果是,这家实验室没了生意,而该新闻拿下了两项新闻奖,受众则受到了无端的惊吓,更不用说被误导了。或许节目本身的目的就是吓人,而不是传递信息。

这样的日常新闻,不论是强调善还是强调恶,都不能再履行自身的社会职责,无法反映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无法帮助公众得出有效的结论。

或许这样说更接近事情的本质:因为戏剧化的失实报道更符合新闻业在选材以及写作上的潜规则,所以这种“新闻”只能让人们加深自己的政治成见。

一位批评家指出,公众和记者都更愿意生产方便的通俗小说,而不愿意去挖掘有说服力的事实:“我们所干的事都差不多,人人都忙着各种类比和隐喻,人人都试图唤醒并呈现我们认为可以称之为人性的东西。新闻故事从追求真相变成了罗列事实,而不是从事实中获取真相”。(Lapham, gilding the mews, 33.)

总 — — 这只是一场游戏

公共信息的循环就这样周而复始:媒体 — — 政治人物 — — 公众 之间的新闻三角彼此无法良性互动,直到有一天,所有人都失望了。可是没有多少公众能够对整个信息体系有全面的了解,并提出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

当下公共信息体系已经不再是一个理性的过程,客观性也不再是整个体系最崇高、最理想化的追求目标。相反,把整个体系作为一个游戏可能更适合 — — 不同的玩家有不同的目标,甚至是他们遵循的游戏规则也不一样,但是,在这个游戏中,每个玩家都在彼此利用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 政治人物为了获得公众支持和圈内的有利评价而参与到游戏中,利用新闻管理和公关技巧把自己的政治意图融入新闻内容当中;

– 媒体挖空心思互相竞争,为的是收视率、销量和首发权,或者说,最重要的是不要被同行打败。商业利益驱动下的新闻模式要求媒体创作出最具戏剧性的、最吸引眼球的、而且成本最低的故事。一天下来所有人都感叹,不同媒体的报道几乎如出一辙,只是看着他们为了抢流量而打来闹去的样子,又给我们造成了一种各个媒体之间彼此独立的假象。

– 公众偶尔以选举人或某个利益组织成员的身份进入游戏,在新闻中寻找那些可以帮助自己做出政治判断的信息。有些运气好能找到一点有用的东西,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垂头丧气地退出游戏。政治学家 Murray Edelman 把每日新闻比做政治表演,虽然不能提供给公众有用的信息,但由于其自身的娱乐价值,它依然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准确说是盗取人们的注意力。

本系列一共三篇,这些问题对中国读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中国的宣传模式已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 — — 去年我们在《独家:北京的政治宣传模式发生改变,或正对冲中国异议的弱点》一文中有详细讲述。其中最为关键的信息之一就是:

中国官方媒体被要求主动报道社会所谓的“负面新闻”,而不是以往那样全面压制负面消息的报道。这一做法比全面封杀要可怕更多。全面封杀原本就是做不到的,而垄断对敏感社会事件的报道权,将能使当局更充分地控制大众知情权和操纵舆论。

鉴于以下几点:

中国官方媒体高度效仿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方式 — 即本系列文章所分析的弊端 — 这是被宣传机构要求的、并且也是被培训的;

中国社会严重依赖美国主流媒体而不是独立媒体作为信息源,加之中国社会没有自己的独立媒体,于是无人能与海外媒体配合传播真相,于是海外媒体只能搜集中国公开发布的消息,变成复读机;

中国当局强调官媒需要抢占“负面新闻”发布权,这便令所有吸引海外主流媒体的素材完全变成了出自中国官方;

中国官媒和美国主流媒体一样在各自本国占据 90%+ 公民认知市场的份额;

它们采用了相同的现代“新闻”报道模式,具备相同弊端,即本系列文章分析的四大倾向性,它们都无法对社会变革和动员起到实际作用。

中国社会尽早认识到现代“新闻”的问题,并调整对其的期望,非常重要。希望本系列文章能为您带来帮助。

我们将在后面详细介绍足以维护民主的新闻应该是什么样,以及公民和媒体应该如何做才能实现这样的价值

现代新闻之愚蠢并非意识形态倾向性问题 (1) 政治真的没那么重要

不做“新闻”,是不做当下这种市场“新闻”。我不知道该叫它什么,但是它肯定不是新闻,如果你将其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那种能满足大众知情权的新闻,那只能失望。不,并不是虚假问题,虚假并非新闻,“假新闻”本身就是个自相矛盾的概念,而现代“新闻”的问题比虚假更为严重。本系列文章希望能解释为什么会这样。遗憾的是,或许,它也只能被称之为“新闻”…

不论是在新闻业内还是外,经常能听到类似这样的奇怪问题,询问:“某某媒体是左翼还是右翼?”这个问题的提出纯粹属于不懂新闻业生产方式。本系列文章的主角全部是新闻业,而不是宣传机构,于是您可以不必考虑那些作为权力传声筒的东西。

把自己的叙事方式强加于某事是作家常做的工作。你把一堆材料加工成文字,就是把自己的叙事方式强加于某事。作家必须怎么做。同样,记者的义务就是要假装他们从来不这样做。记者声称,相信故事会从这些材料里自然而然地产生 ……就像沼气从潮湿腐败的植物中自然产生那样,升腾而起,扑面而来 — — 美国著名记者、电影制片人 Nora Ephron

就在最近,看到了一些中国的充满新闻理想的记者们在探讨关于“如何写出美国主流媒体那样的报道”,不禁五味杂陈。他们指的明显是现代“新闻”,那种令人啼笑皆非和怅然若失的东西。

这样的新闻无法为民主服务,更无法推动变革,即便您模仿得再惟妙惟肖,其结果也与新闻之价值完全无关。

中国用户使用 twitter 和 Facebook 应该已经有很多年了,至少部分用户可能围观过两界美国大选。2016年这次发生的事大多数人都能印象深刻,人们也许能记得当特朗普胜选后,一众主流媒体“惊人的预测错误”居然成为了选举后各大新闻节目的头条内容,人们讽刺他们说,“不论怎样这些媒体总是有题目做”。

其实往届大选也是如此状况。如果您始终关注过2008年的大选报道,就会发现,奥巴马的胜出就如2016年特朗普的胜出一样,被认为是“出人意料”的。因为早在初选还没结束的时候,全国上下几乎所有媒体都已经宣布希拉里胜出 — — 不仅是获得民主党提名,简直就是确定稳坐白宫了。当时 Saturday Night Live 有一个讽刺短剧,其中有这样一幕,主持人对其他候选人说:“你们都回家吧,因为媒体已经宣布希拉里获胜了”。

这是一个当年很著名的梗。这不是僭越吗?选举轮不上媒体做决定好不好,没错。媒体之所以如此惊人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根据的是竞选初期的各种民调。2016年大选期间你一定记得民调是多么的不靠谱,然而却被一众评论砖家解释为“特朗普的隐形信徒”,隐形信徒肯定有,但是,这种说法只是在拼命将民调和媒体的不靠谱强加在特朗普的“特点”上,然而,它只能骗外国人,在美国这种不靠谱是非常有传统的。

您玩过跑马吗?几乎每个美国人都知道,总统大选的报道跟赛马没什么区别,在整个过程中记者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猜测“谁会赢”。事实上所有理解民主制度的人都能知道,选举过程中媒体提供的服务应该是尽可能多的关于候选人的真相,充分满足选民的知情权,选民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是这个时代的媒体完全没能尽到这一义务,他们就像赛马场的解说员一样,目的只是想让人们兴奋起来、赶紧下注,更多的流量和广告费。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分析员 Cokie Roberts 曾经总结道:“甚至民调专家自己都在说,不要太专注谁输谁赢,而是应该更多关注其他问题 …… 但我们就是没办法不去谈输赢”。

如果您觉得赛马式的新闻“没什么问题”,好的,但必须知道,实际上大量的竞选新闻都是些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来源就是候选人的竞选班子成员,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挖空心思打听竞争对手的弱点,希望选民能对竞争对手产生怀疑。他们通过媒体来放大这一影响。

也许您会说,他们只要说的是真话,完全应该被媒体报道啊,没错,但他们通过的不是媒体/新闻,而是 — 即 本文的主题 — “现代新闻”,这种宣传利用了现代新闻最严重的几个弊端。后面逐一分析,关于为什么如今的新闻已经无法服务于民主。

意识形态倾向性并不是关键问题

就如开头所说,用意识形态倾向性来划分媒体的方法是外行的误解。

但这种误解非常常见,许多人将信息体制的整体问题归咎于记者本人的意识形态或党派倾向性。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记者在采写新闻时甚至没有把事实搞清楚,就把自己的政治倾向放进了新闻中。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从10年前开始就越来越多了。2010年的调查显示,55%的受访者相信,与政治献金相比,媒体的意识形态倾向性是更加严重的问题(社会上的主流价值观一直认为是钱的问题才是大问题)。

民调结果确实证明记者比一般人更倾向于自由主义。但是,上述观点错误在于,它假定记者个人的倾向性一定会反应在他们的新闻报道中。但事实不是这样,记者自己的意识形态倾向极少影响他们的职业判断(研究报告参见:Thomas E. Patterson and Wolfgang Donsbach, “News Decisions: Journalists as Partisan Actors”)

其实不需要太多研究报告也能明白这点,在职记者不可能在一种想报什么就报什么的状态下工作,因为新闻机构需要把关,不论标准是什么,绝大部分记者都不可能让那些充满个人意识形态的东西骗过主编和老板的眼睛。这其中有一些例外,但绝不会很多,比如 Fox News 他们自己的标榜就是保守派,或者 MSNBC 自己宣称自由主义,这是他们有意突出自身特点的结果,这种情况非常少。

总体而言,对媒体来说,吸引眼球比凸显政治色彩,更加重要。目的是流量也就是广告收入,政治并没那么重要,很多情况下基本不被考虑。也许您已经意识到了在2016大选前和大选后两个临近的阶段,主流媒体对特朗普的“态度”似乎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正因为政治意识形态真的没那么重要。

媒体的政治角度大反差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应该是小布什,几乎经历了戏剧性的全部喜怒哀乐。从911后头几年,大部分主流媒体对布什政府的报道都是按照政府意图执行的,成功的新闻管理也使得小布什的支持率达到了历史新高。在他风头最盛的时候,他乘坐直升机降落在林肯号航母上,得意洋洋地宣布,“取得对伊战争的重大胜利”。这是现代“新闻”史上最经典的镜头之一,被拍得就像好莱坞的《壮志凌云》。但是好景不长,由于政府在卡特里娜飓风灾难中人道主义援助不力,加上国会民主党人的指责,批评性报道高涨,形势急转直下。

整个就像过山车一样。如果任何人坚持认为媒体的意识形态倾向在起决定性作用的话,就无法理解这种精神分裂一般的摇摆。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就是公正,不可能允许记者代入个人倾向。但是,由于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很多媒体不得不报道更多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关键字是轰动,而不是意识形态,因此在某些地方,这一准则有可能被弱化。

总体来说,即便记者自己有失公正,编辑也必然会帮忙修正。在一个庞大的试图以中立的产品适应市场需求的新闻行业中,记者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齿轮。新闻学者 Everette Dennis 曾经准确地解释过这一问题:

……对于媒体来说,利润才是最重要的。新闻越来越受到市场力量和消费者细分的影响。如果报道不够公正或者存在偏见,不管出自有意还是无心,都很可能会因此失去观众,这对于新闻机构来说是毁灭性的,得不偿失的。最重要的是,发行商、公司管理层和集团大老板绝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他们始终都是主宰这个行业的大佬。

那么,关于新闻从业者在新闻报道中“存在明显政治倾向”这样的看法是从哪儿来的呢?

首先,在涉及政治和价值取向的问题上,倾向性的存在往往是见仁见智的事。调查显示,中间派一般认为媒体比较中立;左派经常认为媒体太保守;右派则更多认为媒体太左 (PDF: The Hostile Media Phenomenon: Biased Perception and. Perceptions of Media Bias in Coverage of the Beirut Massacre) 由于长期以来保守派对媒体的批评较多,于是强化了人们关于媒体意识形态偏见的看法。目前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特朗普批评媒体,但是批评媒体在美国保守派政治历史上并不罕见,最著名的比如尼克松,一再指责新闻界偏向左派。再比如众所周知评判家 Noam Chomsky 的声音很少能出现在主流媒体上。这些历史都给人们留下了某种印象。

虽然说保守派更喜欢公开批评媒体,但事实上对媒体的批评左右都有,而且左右都收集了大量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代表保守派利益的是“准确报道(AIM)”,代表自由主义利益的是“公正和准确报道(FAIR)”, 网站都是 .org。

我们的确能看到媒体在政治上的左右摇摆,但这种摇摆更多是由于政治权力的平衡在保守阵营和自由阵营之间不断变化的结果,是新闻导向指征原则投射在新闻事件上形成的。新闻业的确是秉持中间立场的,但是随着政治矛盾反复摇摆,这个“中间立场”也在不断变化中,所以60年代时的“中间”事实上偏左一点,而最近这个“中间”是偏右一点的。这是政府内部的权力制衡的结果,而不是固有的政治意识形态倾向。

党报有什么问题?

事实上,政治倾向即便存在也可以不是问题。在19世纪商业报纸出现之前,具有党派倾向性的新闻非常普遍。

Thomas Jefferson 曾经设想,一个社区应该有很多不同党派倾向性的新闻资源,当然并不是说一个人要读完所有新闻资源才能找到自己认为的平衡点。半个世纪前著名的哈钦斯委员会就曾经探讨过这样一幅场景:在一个各种具有党派倾向性信息并互相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公众的意见如何达成一致。(Free and Responsible Press, From Robert D. Leigh)

其基础是相对简单的社会结构和丰富的社会交往,不同的观点得以在面对面的场合下碰撞交锋。值得期待的是,地方性的言论自由市场里,真理越辩越明。

请注意,这里指的是辩论,而不是如当下社交媒体上那种争论,后者是无效的。并且,集中化的社交网络只能促进两极化观点之间的分裂而不是碰撞,几乎没有任何碰撞的机会。

更多详见《政治的两极分化如何在社交网络上体现?为什么这样的生态很容易被操纵? — — 围观 Twitter 活动地图》

哈钦斯报告明确指出,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环境已经与过去全然不同,早在50年前,那种具有明显党派倾向性的新闻彼此竞争的情况就已经不存在,而人们生活的环境也不再是过去那种联系紧密的社区,不可能就某一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辩论,于是很难通过这一模式对形势有充分的理解。

不管是好是坏,现在的新闻已经采取高度统一的形式,以一种中立的形象呈现,人们需要自己从中得出他们个人化的观点,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基本上没有机会与同自己相左的人进行任何思想交锋。

美国建国之初的新闻业是民主模式的,那是美国的立国基础,但发展到今天,现代新闻业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特别是,人们认为媒体应当担当起挑战“主流观点”的重任,因为一个观点之所以成为所谓的主流,正是因为被政府或利益集团利用和宣传的结果。

新闻媒体就应该跳出这个篱笆墙,应该代表人民,更多报道那些很少有机会跟大家交流的团体,倾听它们的诉求。但不幸的是,在大部分情况下,媒体并没有能担当起这一重任,他们变成了“主流”的一部分,变成了市场眼球的傀儡。

其结果是,在很多重要的问题上,那些本应该出现在新闻中的丰富的思想和观点都没有出现。所以人们也就无从了解这些思想和观点,无法利用它们帮助自己真正理解问题,更不用说思辨了,压根没机会。

媒体所做的事更多是痴迷于发现最具戏剧性的故事(往往也是被粉碎得最完美的故事),而非专注于对事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这种做法导致了主流媒体的信息严重雷同。你可以说表面上看美国媒体比其他国家的媒体似乎更自由一点,至少在新闻报道中是这样,但是,当被问及对一个假定的新闻题目准备如何展开报道时,美国媒体暴露出最严重的趋同性 — — 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了一模一样的报道模式(Thomas E. Patterson, “Irony of the Free Press; Professional Journalism and News Diversity” ).

您一定有这样的经验,当搜索一组新闻关键字时,您能得到成千上万的结果,在同一时间内其中绝大部分内容是几乎完全雷同的,给人一种感觉就是,同时关注任何两家媒体都是一种精神浪费,因为你得到的是同样的东西。

在此,信息消费者已经学得非常随和,从曾经的质疑“这是为什么”,到如今变成了,仅仅查看“谁还没有报道这件事”。这其间已经自动放弃了很多的价值。

倾向性的确有,而且很严重,虽然无关意识形态

现代新闻存在一系列倾向性,而且是一种深层次的倾向性,它分为四个方面。

简单说就是,媒体往往比较热衷于新闻中的戏剧化和个人化的故事,而非新闻事件所映射的复杂政治现实。由于对新闻人物个人以及戏剧化情节的过分关注,媒体对政治事件的报道显得零碎和混乱。观众经常被吊足了胃口,就像等肥皂剧那样等着每天的新闻故事更新。结果是,等到了一堆鸡零狗碎:这儿动乱啦、那儿出了异常、局面被控制了、谁又说了什么,等等,而不是认真地解读新闻背后的政治意义。

上述提到的布什的“壮志凌云”版的“使命达成”特写,就是典型案例。连续几个星期,电视新闻不断播放这个画面,总统的人气一下子达到了最高点。而这种表述的问题就在于,那个时候伊拉克战争正在逐步升级,而“使命”远远没有达成。

人们应该想想看,这个特写镜头还有没有其他报道的方式?

新闻框架理论(framing)指的是新闻报道选择某一个或某些个主题加以强调,把它们与故事的其他要素联系起来。新闻框架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就像相框能把人的目光集中在框架内的画面上那样。新闻框架就是将场景、人物、行动以及相关的证据支持等内容放置在主题之下,并赋予这些内容以深意。

事实上有很多不同的新闻框架可供媒体选择。比如布什的军队背景复杂、疑点很多,而他却摆出一副“壮志凌云”的样子,这是不是很维和呢?这一瞬间的特写在各大电视台播出时真的给人一种误导,似乎战争结束了,胜利了,事实上完全没有。以这种框架进行报道,事实就被新闻排除在外了。“战争仍在继续”,连布什自己都这么说。

这种简单化的框架并不关注复杂的事实,它关注的是戏剧化的表达方式、个人化的情节、以及夸张的情感诉求。新闻完全可以将关注点放在这种好莱坞特写的背后,揭露政府是如何雇佣电视导演和公关专家来影响公众看法的,即 我们常说的宣传。

但是,主流媒体完全无视新闻舞台背后的故事,只突出白宫精心设计的新闻舞台 — — 是舞台,就像特朗普对Twitter的利用那样 — — 总统扮演明星,这就是《景观政治》的传统阶段。

当时的确有一些记者从白宫主导的新闻框架中跳了出来,给观众展现了更多更现实的画面,然而他们却被指责为自由主义倾向和“不爱国”。结果是,ABC、NBC、CBS 所发表的 414 篇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深度报道中,有380篇完全是白宫的指示和框架(Brent Cunningham.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4; Jul/Aug 2003)

公众会怎么想?民调显示,在伊拉克战争恶化后的好几个月里,大部分公众依旧相信从电视新闻上看到的那些内容,支持政府设置的新闻框架。后来局面越来越乱,政府内部的反对声音才浮出水面,媒体这才打开了新闻的门。但是,新闻框架的突变存在一种风险,会让公众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从而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了。这就是为什么公众越来越愤世嫉俗,对媒体和政治越来越失望。(Spiral of Cynicism: The Press and the Public Good)

传播学学者 Shanto Iyengar 在总结新闻框架的倾向性时表示,新闻大多是“情节式新闻”,而不是“主题式新闻”。“情节式新闻”把记者和公众空投到一个已然的情景当中,关注的是矛盾冲突中的人。也就是说,这样的新闻是个人化的、戏剧化的、支离破碎的。

与此相反,“主题式新闻”则突破眼前的戏剧场景,挖掘新闻事件的根源,剖析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而 “情节式新闻”的泛滥让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都变得肤浅。

新闻是造成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变得肤浅的原因之一。如果人们将一个国家的贫穷、犯罪、到世界人口爆炸和战争全部归咎于“个人”,那么政治人物和选民就不可能通过公共传播过程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当个人化、戏剧化元素的运用使报道脱离了大的社会、历史或政治背景,新闻就无法为受众了解事件真相并进行思考提供基础。

为什么如今鼓励政治参与的新闻内容如此之少?正是信息的各种倾向性的一叶障目,使人们看不清事件背后的大背景。相比下新闻意识形态倾向性的后果是非常小的,四种最重要的现代新闻倾向性才是民主的主要威胁。

我们已经兴奋地看到中国社会兴起了“非虚拟写作”,并且越来越多的中国媒体人开始模仿美国媒体的“写法和拍摄方法”,但是,如果您模仿的是主流媒体,其结果只能是,您根本学不到新闻,也无法令您的作品对社会和政治起到促进的作用。

下一篇文章开始具体分析这四种倾向性。⚫️

用钱杀死民主[video]

真正的新闻业并不是一个优先事项,钱才是。资本是如何杀死民主的?中国目前正处在这一危机时刻……
如今的地方新闻不再是曾经那样了。

这一切始于,当你家乡的报纸死亡。网络媒体行业 — — 即 中国正在大力推动的“融媒” — — 加剧了这种情况,因为报纸只忙于解雇现有的记者,无法花费大量时间来扩展本地报道。现在,本地新闻业的最后堡垒,即 地方电视广播公司,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大公司所掩盖,对于这些大公司来说,真正的新闻业并不是一个优先事项,钱才是。

斯坦福大学和埃默里大学的一项新的联合研究表明,这种转变对公众、公共话语和民主进程产生了深刻的负面影响。研究人员发现,优质本地报道的侵蚀不仅使公众难以了解真实的情况,而且整个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分裂。

这项完整的研究,现在经过同行评审并已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中发表,该研究对辛克莱广播集团产生了特别的兴趣,辛格莱广播近年来一直备受抨击,因为它一直在努力收割地区广播公司,让自己取代那些已经摇摇欲坠的当地广播公司。其生成的报道并不是新闻,只不过是高端的宣传。

去年,辛克莱强迫这些当地广播公司播出同质化的、事实可选的“必须运行”片段,以追求金钱为唯一目标,放弃一切捍卫事实的努力。Deadspin 在实践中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里看到视频:

埃默里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分析了2017年后的743个地方新闻台的内容和收视率,分析了大约741万个2.5分钟的片段。该研究发现,当辛克莱收购当地新闻媒体时,毫不奇怪的是,全国新闻报道明显飙升,实际本地报道显显著下降。

通常这仅仅被认为是成本问题。覆盖当地市政厅、政治运动和地区问题的报道往往需要大量的工作,大公司不愿意大规模支付这些调查。最终的结果是,公众再也无法真正理解他们自己的城镇所发生的事,为当地政客的政治宣传和各种弊端敞开了大门。

“从长远来看,这种整合有可能为大型媒体集团的所有者提供重要的权力,并降低选民对当地民选官员监督的能力,”研究作者 Greg Martin 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告诉 Motherboard。

该研究发现,在辛克莱收购当地广播公司之后,收视率往往下降,这表明观众实际上并不喜欢这种偏离真正本地问题的报道。但由于同样的现象很可能在其他当地的广播公司和报纸上被复制,结果就是,如果公众想要在其他地方了解事实,他们会发现完全没办法。

其他研究表明,当一个城镇失去当地报纸时,居民倾向于更多地依赖高度两极化、纯粹党派化的全国性报道,跨党派投票的可能性会明显降低。

一项研究特别发现,当一家当地报纸关闭时,选民投票选举总统和参议员在同一党派的可能性要高1.9%,而不是跨党派投票。这似乎没有统计意义,但研究人员指出,以某种方式推动选举就已经足够了。

换句话说,当你依靠全国性的,极端分化的新闻告诉你知识时,你更有可能陷入陈旧的党派互斗风格,并且不太可能真正权衡个别政治家或问题的实际优点。反过来,这只会放大现有的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使我们不太可能关注新的可能性。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美国媒体研究学者 Victor Pickard 告诉 Motherboard,这种持续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决定积极推翻数十年来专门用于防止我们看清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媒体整合规则 — — 这正是中国正在大力推动的“融媒”之危险所在,也是为什么说中国人是相比下幸运的,因为中国采取的绝大部分策略都并非创新,而是复制,就如目前启动的对媒体的资本控制,在美国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并呈现了清晰可见的侵害,如今中国正在开始这一过程,于是只需要中国公民参照其他国家的相关历史就能理解并防备这种方式的侵害。

“研究表明,那些无法获得可靠的本地新闻的人,对政治知之甚少,社会参与度更低,投票的可能性更小。如果没有当地记者,对地方政府的腐败以及管理不善的公民问责能力也会减少。全国范围内出现大量”新闻沙漠“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需要持续的公共政策反应。

Sinclair 去年因为以40亿美元收购 Tribune Media 而成为头条新闻,这将使 Sinclair 拥有大约230个本地广播电台,占美国家庭收视的72%。但辛克莱的做法被视为令人难以置信的误导,即使是业界联盟的 FCC 也被迫退出交易。

尽管如此,在达成协议之前,联邦通信委员会还是删除了许多旨在保护当地媒体完整性和多样性的规则。由于在线新闻的兴起,这些是FCC试图声称“不再需要“的规则。但同样,这些新媒体帝国往往缺乏资金、兴趣或激励来跟踪当地问题。

Martin 指出,寻找替代资金机会将成为未来十年的重点。

“监管压力也可能迫使谷歌和 Facebook 与媒体分享更多的广告收入,”他争辩道。 “ProPublica 或刚刚推出的奈特基金会项目等团体已做出一些努力,以支持非营利性的本地新闻。” — — 新闻原本就应该是事业,最致命的杀戮正源于将其变成了产业。

保护多样化的本地新闻不仅对于国家的健康和福利尤其重要,并且,这正是民主本身的根基。

百忧解时代(一)变质的竞争和时代性焦虑

竞争的内容只剩下征服、作弊、和呼风唤雨。责备失败者甚至成为了游戏的一部分:不懂得如何征服、作弊和呼风唤雨,所以你有罪,你将接受苟延残喘和紧衣缩食的酷刑。

焦虑正直线上升,做为推动和维系神经症运作的马达,它正在大量滋生时代性心理异常。数据显示,重度抑郁症流行程度比50年前高出10倍,这还是在有记录的范围内的观察。15~24岁的年轻人自杀率在欧洲高达近20%。人们用抗抑郁药物、滥交、甚至毒品来缓解压力,这些都早已不是新闻。美国发现,1999年至2015年期间,处方阿片类药物的销售额翻了四倍……

饱受折磨的失意者常为自己在社会竞争中屡战屡败、在具有外界刺激的环境中无法及时调动自身能量做出反应,而感到羞耻。最常见的结局有两种:要么变成祥林嫂,要么变成一个比恶棍还要恶的恶棍,怨恨和不满被无限放大后凝聚成了攻击性,媒体的社会板块挤满了伤人或者自残事件,更多的是同时发生。

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持枪权并不是杀戮事件的根源,根源在于变态的竞争和滋生它的没有安全感的社会。控枪不过是百忧解之术,并没有治愈能力,唯求一叶障目的短视策略。在中国,事情变得很简单了,官方一句“精神病”,便无人再问。于是一切继续高发着。

竞争的内容只剩下征服、作弊、和呼风唤雨。责备失败者甚至成为了游戏的一部分:不懂得如何征服、作弊和呼风唤雨,所以你有罪,你将接受苟延残喘和紧衣缩食的酷刑。

人们不断讨论的“世风日下”已经变成了肤浅的讽刺和自嘲。然而必需知道,道德伦理始终是以他者为稳定性基础的,道德伦理行为必然地带来一种团结感,是个体感到自己从属于于一个集体、意识到区域领土的存在、沉浸在集体的命运之中。

但当神经症竞争成为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时,对他者的感知与实体便分离开了,变成了某种完全可操作的功能性存在。

本文是接下来的几篇文章的一个主体背景分析。如果您能理解为什么富士康的工人纷纷自杀却没能联手反抗,那么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社交媒体中的社交难以实现现实中的组织动员。

变味儿的竞争
现代文化在经济上是基于个人竞争法则的。孤立的个体不得不与其他个体或者一群人展开竞争,你还活在这个氛围内就不可能出局。一个人的优势往往正是别人的劣势,这种情况所造成的心理后果就是个体间存在一种弥散性的敌意。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真实或潜在的竞争对手。

不管是追求公平合理还是努力伪装得礼貌体贴,竞争以及与其相伴的潜在敌意已经扩散到了整个人类关系中。

竞争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主导性因素,不管竞争的目标是名气、能力、魅力还是其他社会价值,都会极大地损害稳靠友谊的可能性。正如已经被很多揭示过的那样,它还扰乱了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不仅在选择伴侣上、也在整个优势地位的斗争之中。个体间的潜在敌意会不断激发恐惧 ——害怕他人的潜在敌意,又由于害怕他人的报复而得以加强。

其实,竞争原本可以作为另一种协作方式而存在,当然这是最理想的结果,但在无限的个人表达欲望的催使下,误解和偏执已经根深蒂固。时代性神经症的表现就是被卡在“加入还是退出”的两极化思维中。

对于正常人来说,一个恐惧的重要来源就是失败的可能性。害怕失败是一个现实来源,首先是因为失败的概率通常远大于成功的概率,还因为在一个竞争社会中失败会导致实际需要的挫折,包括经济保障、声望损失和情感挫折。

成功之所以令人着迷一个原因是它影响我们的自尊。不仅他人会根据我们的成功程度来评判我们,甚至我们的自我评价也会遵循着同样的模式。根据既定的思想意识,某人之所以成功是由于其内在的优点,或用宗教术语说是上帝恩惠的明显证据;但事实上,成功取决于诸多不可控的因素 ——机遇、手段,诸如此类。然而在既定思想意识的压力下,即使是最健康的人也会情不自禁地在获得成功时感到欢欣鼓舞,而若遭遇了失败则自感一文不值。这说明自尊的基础并不是始终稳固的。

数字时代里,人们对成功的追求已经到了一种近乎变态的程度,恨不得把自己拥有的一切、甚至伪装出的一切,全挂在脸上,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多牛逼。我在最初使用社交媒体的几年内,完全没搞懂为什么人们死盯着粉丝量互相攀比。我的朋友直到现在不明白某些“没必要的高调”,甚至不惜连累他人的姿态式表达,究竟图的是什么。

粉丝量就像一个价值标签,似乎在标榜某个ID的影响力方面超越了其真实的学识和智商。人们真的会倾向于大V说话都是真理,草根账号不可信,这种类似于“颜值即正义”的诡异逻辑。在这一程度上,那些卖僵尸粉、声称“AI能模拟真人转发”的小广告,就是对这个时代最大的讽刺。

突变中的大脑 破碎的时间
信息科技的流行使得不稳定性大举扩散。当商品生产被转换为信息形式,当网络机器一刻不停地从社会生活与智力行为的汪洋大海中挑选出信息时间的碎片进行重组,每个人的每一天中所有碎片时间都被剥削了,完整的生命时间随之贬值,不稳定性便侵入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穿透人们的每一份期望和每一丝情绪。个体随着时间感被碎片化、撕裂和不规则的安置而变得茫然无助。

这就是当下时代的人类生活。一般智力很可能将永久性地被数字矩阵编码转变为网络蜂群,不仅精神的无意识领域已然被扰乱,神经系统本身的组织结构也在经历一个动乱过程而趋向前所未有的改变。

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变动,人们已经纷纷意识到了在此过程中“千禧一代”表现出的“异样”行事风格和思维模式,但少有分析者认识到这代人是跟着互联网长大的这个关键问题,他们从数字矩阵中习得的东西,远超过本应从父母那里获取的习得。这是与他们的父辈祖辈全然相反的认知成长环境。

与移情对象的关系的崩塌,人际过程中共出发点的持续减少,正愈发成为数字时代人类心理状态的普遍特点。正在发生的大脑突变可以形容为为了应对周遭混乱的信息脉冲达成稳定平和需求而付出的痉挛过程。

时代病
不客气地说,这一时代文化本质上就属于神经症文化,神经症的特点是存在某些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而当下的时代文化中同样存在类似的东西。

一边是竞争和成功,另一边是兄弟情义和谦逊。一方面所有事情都在鞭策你去成功,这意味着你需要进取、独断、挤压别人;而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在告诉你应该谦卑、宽容、让步。这种矛盾正常范围内只有两个解决途径,要么你能做到忽略其中之一,或者两个都重视,结果就是个体在两方面都遭到严重抑制。

更为普遍的刺激是来自宣传的,那些变态的宣传你不仅很可能扛不住,甚至躲都躲不开。最普遍就如炫耀性消费、攀比理念,简直是不发财毋宁死。但现实满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存在严格的限制,富裕阶层永远都是极少数,于是对于个人来说,其心理后果就是他的愿望和愿望的实现之间始终隔着几个太平洋。投机主义崛起、坑蒙拐骗盛行,相比下红包求转发、雇水军点赞刷量,这些简直不值一提,连三岁孩子都懂“杀熟”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想要交上知心朋友,的确有些难度了。

时代文化已经对正常人造成了严重困扰——不稳固的自尊、敌意、忧虑、变态的竞争局面,其后果更为严重——粉碎性的自尊、作为自杀前兆的严重无价值感、破坏性的冲动等等,尤其是对爱和认同的偏执型渴求。

夹缝中的野心
神经症式的竞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竞争,神经症患者始终在同别人较量、不断的攀比,哪怕是在不存在竞争诉求的情境下也一样。对于谁更聪明、更有魅力、更受欢迎等这些没什么结论的疑问,他们会全部不加区分的运用到每一个身上。他们在乎的只有一件事:领先、压倒别人。

另一种相反的表现是,他们不会承认自己怀有不切实际的野心,也就是掩饰和压抑自己,但又时不时的被自己过高的志向所牵引,而这些志向完全没能化作努力,没有脚踏实地的进步,因为他们期待的是立竿见影、短期内就显效,于是只能停留在不断抱怨、泄气和失望中,不断的放弃。

野心不是坏事,它能变成动力助你马不停蹄,但如果你对所有感兴趣的领域都抱有野心,那就无法专注于一个领域而坚持不懈的追求,最终一无所获,自己的真实才华都会付之东流。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存在着很多颇具破坏性的竞争,以至于作为一种孤立的现象人们会否定自己带有敌意。这几乎成了一种文化模式,你经常能看到一群人在热络的交流,但他们却无法联手做成一件事,因为他们是潜在的竞争对手,而不是同盟。

他们之间无法通过切实地探讨取长补短,无法从周边人身上吸取经验,无法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互相协助,他们的关系需要建立在互利的基础上,这与政治立场、理念派系、价值观、信仰、性别等等外观上的差异,皆无根本性关系。

竞争的潜台词是“只有一个人能成功,必须是我”,于是它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挫败他人的努力,表现在很多人际关系中,从家庭在社会。

时至今日,人们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网络生活经验,应该已经发现,线上声援和线下行动的比例是不匹配的,往往差距悬殊,预期中伟大的O2O动员模式似乎难度极高。这不完全是信息接收的问题,虽然有GFW的存在,更多是粉丝经济问题。粉丝经济让社交网络生态变成了竞技场,人与人之间是竞争关系,竞争关系虚弱了合作能力,而且这种竞争是神经症式竞争 —— 网络平台同时具有舞台效应,一个表演者为了什么而存在?观众。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的观众,也同时是所有人的演员,这便把个体卡在一个神经症式的夹缝状态中:一边是被爱的渴求,一边是赢过他人的欲望。

神经症患者很害怕被治愈,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挫败治疗师的干涉,即便是偶尔倾诉,而只是完全处在一种抱怨的情绪下,“都是你们的错,我变成这样都是你们害的”,把他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都归于外界因素。其实这类状况很常见,许多优先权竞争都基于这种心理。

而恰恰因为这种心理的存在,神经症患者所遭遇的难题和尴尬比正常人要多很多,困难反过来加强挫败感,挫败感带来更为严重的焦虑。而为了逃避焦虑,他们采取的办法特别有趣,最典型的就是极端化,把一切都极端化处理,对自己所爱的就声称拿生命交换、对自己所恨的就表示要千刀万剐。人生就如同一种充满戏剧色彩的表演。

决不是说所有追求成功的人都有神经症,不要误会,包括那些冷酷无情地猎取成功的人,与神经症竞争都有很大差异。冷酷无情地猎取成功的人并不在意他人的爱,既不需要也不期待从他人那里得到任何东西,既不会施予帮助也不会有任何形式的慷慨行为。他知道可以仅凭自己的实力和努力获得他想要的。当然他也会利用别人,但他关心的是他们的有益见解,这些见解的好只限于是否有助于他达成自己的目标。爱本身的价值对他来说一钱不值。他的渴望和防御都有一个固定的指向:权力、威望和财富。

神经症患者追寻的是两条互相背离的路 :积极争取 “唯吾独尊 ”的统治地位;同时过度渴望被每一个人爱。这种夹在野心和爱之间的困境是神经症的中心冲突之一。神经症患者之所以害怕自己的野心和要求,之所以一点儿也不想意识到它们、约束或彻底逃避它们,主要是因为他害怕失去爱。换言之,神经症患者之所以约束竞争 ,并不是因为他有格外严格的 “超我要求 ”才极力压抑住了这种进取,而是因为他发现自己进退维谷,夹在两种同样至关重要的需要当中 :他的野心和他对爱的渴求。

很多自嘲也许并不是反讽。对于压抑进取来说,妄自菲薄很典型,可能是一种有意识的策略。神经症患者对于自己的妄自菲薄倾向只有一种隐隐约约的概念,如果他做得好,就会真诚相信别人做得比自己还要好,或者自己的成功只是巧合。或者他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鸡蛋里挑骨头以此贬低自己的成就。这类患者不只是表面上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内心深处也对此坚信不疑。尽管他抱怨自己劣等以及由此带来的痛苦,但他完全不接受任何反驳的证据。⚪️

——未完待续——

百忧解时代(二)数字世界里焦躁的“新”人类

“我从未想过要让这一切发生,它运作的太快了。我从没构想过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圆圈中的所有成员都被迫执行命令,所有的统治、所有的生活组成同一个网络……曾经我们还可以选择退出,但现在不行了,“完成”已经是最后阶段,我们把所有人都锁在了圆圈里。这是极权主义的噩梦……”

上面这段话来自 Dave Eggers 在2013年写的一篇名为《圆圈》的小说,讽刺的是数字时代,关于人类注意力被捕获的故事:永不停息的沟通、强制性的友谊、以不断表达和分享的痴迷为核心的新需求系统。有些人认为这部小说不过是《1984》的模仿版,但 Dave Eggers 也的确在结尾部位也就是上面这段文字中,上升到了奥威尔没有达到的层次 —— 它展现出一种处于“完成”阶段的极权主义噩梦的超人类力量。

不间断注意力的圆圈,对注意力的捕获。

每一个人都对其他所有人保持着完美透明的圆圈,绝对力量和绝对无能的圆圈。

在这里下载这本书:https://t.me/iyouport/6722

百忧解时代

一直以来,人们喜欢使用精神病理学的词汇来描述经济现象,比如兴奋、抑郁、低潮、周而复始的波动等等,而数字时代,当大脑变成生产过程中进行生产的主要单位后,精神病理学就不再仅仅是个隐喻了,它变成了切实影响经济周期的关键因素。

数字时代的最初,全球网络经济一片欢快,人们指望它能以无限增长的形式展开,就如同百忧解的幻觉,它并没有铲除焦虑,而是捂住了你的眼睛,让你感觉不到焦虑的存在。

网络大脑的效率增长的确是无限的,但作为认知工人的互联网人的大脑却是有限的:有限的注意力、有限的生理能量、有限的感性能力。尽管互联网使得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形式出现了质的飞跃,但人类的接受能力和形式却没能做出相应的进步,信息工作者能够提供的注意力一直在不断减少,而直到刷粉刷量暴增、没红包不转发的现阶段,人们才注意“绑架者”已经从精彩内容本身变成了伪装的数字和共产党的GDP(微信红包)。

这是一种奇怪的状态,过度兴奋和唯恐错过什么而造成的紧张感并存的心理现象。就像一名患有焦躁症的患者,从90年代数字经济发展的欢快转眼进入了抑郁状态,集体注意力的超饱和在社会经济的抑郁崩塌中达到了极限。

“只有当我们取得他们的注意的时候,我们才有希望去征服他们的心和灵魂”——Eric Schmidt 谷歌董事会执行主席

做为时代病的述情障碍

数字革命给人类的心智带来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人类从机器中学到的词汇比从他们的母亲那儿学到的还要多,正是这种现状促进了一种新的感性心理的产生。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人士早已开始针对本时代大规律爆发的心理疾病进行了数不胜数的分析和论述,他们普遍发现,语言习得模式的改变在其中起到了值得高度重视的作用。

两个重点:1、语言学习和身体情感性体会的被分离;2、对他人的认识体验的虚拟化。前者对千禧一代尤其关键,后者对游戏玩家尤其透彻。

对于语言的双重性、以及语言符号中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的深刻领会,根植于受到信任和依赖的他人,对个体来说就是母亲。而当这一过程被简化为人脑和机器的信息交互时,语言习得便脱离了只有身体接触才能产生的情感效应,与此相关的调整空间变得越来越小。

言语不再具有情感互动才能领会到的意义,意义不再根植于躯体互动,交流互动不再依赖躯体间的情感关系,而仅仅被视作简单的信息交互,这无疑是一种折磨,人类的感知系统并不是这么设计的,心理变异会随之而来。

为了缓解这种折磨,人们创造了很多表情包,却几乎从来都用不好,它们似乎一开始就成为了某种调侃的存在,而不具有自我表达和互相体察的作用,因为人们的感性能力已经堕入了危境,这是唯一一种能使人对他人进行移情认知的工具。

功能是多样的。相比文字信息,语音信息给人感觉更加亲切,也更加方便。但数据显示,发送语音已被视作只有老年人或者销售和司机这样的人群才会做的事。

根据腾讯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55 岁以上的人群每发出五条消息中就有一条是语音信息,而 21 岁以下用户每发送 10 条消息中才有一条是语音信息。这个数据很容易说明问题。年轻一代的脑回路与他们的父辈已截然不同,简短文字和碎片化情感交互就是他们本初的认知和感知模式,他们的习惯中并没有多少语言沟通的痕迹,而他们的长辈则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语言的习惯。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们仿佛只是“找个人聊天”,而无需接收来自对方的任何信息,我的单方面移情就像一盆泼向旷野的水,没有任何着落。对方的前扣带回处于关闭状态。这样是无法进行心理协助的,如果能,那么对着树洞哭诉一场也照样能解决问题。

每个人都有天生的移情能力,它曾经帮助人类在不具备语言能力的婴儿阶段体察来自周围的信息,也是一生中人际关系构建的基础设施。有人说移情能力是一种天赋的情感,也有人说它是可以通过培养教导达成的一种心理状态,众所周知的某非人道的模拟实验曾经指出,如果将一个婴儿放在无人出没的房子里,只用机器给养,这个孩子很难生存下去。

死亡是夸张的,心理变异则是确实的。移情能力的匮乏会导致一种类似孤独症的倾向,社交发生障碍,而缺乏感性能力会表现为对他者存在的感知的迟钝。如果两者同时存在,则符合精神病学中的一个定义:述情障碍。

而这种现象似乎恰好呈现了当下时代生活不稳定的核心——社会主体的分崩离析、自我认知对时间的感知的碎裂。

处理信息和图像的认知性劳动工作者对这种不稳定性新规则的反应会尤其敏感,作为纯粹信息化的工作,它不需要被限定在任何物理区域中来进行,信息在抽象的网络空间内被转换、打破再重组。当近几年前“在家工作”成为潮流时,人们欢喜雀跃,认为终于可以不坐班了,表面上看的确如此,但事实上却是,它强行拆除了工作和生活的唯一界限,也削弱了人的社会性。

走丢了的安全感

如果你的亲密关系没有在第一时间回复你的留言,你会是什么样的感觉?这类问题已经进入了反讽自嘲的段子市场,其实它一点都不可笑,很多家长甚至会在孩子没有及时回复留言的情况下拨打报警电话。这种恐慌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里是不可想像的。

数字化技术赋予人们更多的权利,提高了交流的效率,然而也同时偷走了你的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恰恰是高效率所导致的。数字技术的性质令人们时刻处于一种情绪悬念中。

我们通过网络交流的情绪都是碎片,简短的和非正式的,只有更多的交流才能消除其不完整带来的空虚感。于是人们经常处于一种等待的状态,希望知道故事的下一步是什么。像不像希区柯克所说的“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

在一段TED演讲中,博客作者Sherry Turkle认为,数字交流的这种特点形成了一种新的交流模式和人际关系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情绪还没有完全形成就被表达了,同时交流和表达成为了情绪的一部分,未被交流和表达的情绪被当作不完整的情绪。思想和情绪从内在的过程,变成了一种外在的、公共的、循环的过程,自我认知的过程也越来越依赖于循环的互动,这就产生了一种“合作性的自我”。

与此同时,人们丧失了作为一个完全私人的、自我满足的个体的能力。现代文化不再要求人们学会独处,也不再培养私人状态下的反思能力,因为太快了,你还没来得及想,“它”已经被流通出去了。

这是个不断强调自由和独立的时代,但也是一个令人们失去真正独处能力的时代。

“人们似乎完全清楚,很多重要的对话难以在互联网上实现,这里无关通讯安全,而是失去了肢体语言的辅助,你很难讲清楚的那些问题。然而人们又似乎无法抵挡网络的诱惑,他们必需通过这种方便渠道在最短时间内释放自己的情绪” —— Joseph Grenny

网络回音壁制造的杀人狂魔

生活体验的虚拟化与述情障碍有着相似的效果:首先减轻由于被拒绝、被隔离、被嘲笑而感受到的痛苦,其次加强与他人进行联系、在社会中区分幻想和现实的无能。

2011年发生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的大屠杀事件死亡八十余人,伤300余人,乃一人所为,就是被判处21年徒刑的极右翼种族主义者布雷维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1979年生,奥斯陆本地人。他也是著名角色扮演游戏《魔兽世界》的忠实玩家。那之后,他成为很多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研究人士的关注重点。

研究人士认为,长期接触虚拟环境是导致当代心理认知突变的重要原因。但决不是说游戏玩家都有布雷维克那种程度的心理变态,对于布雷维克来说,暴力行为的生成很复杂,其中包含了更多糟糕的童年经历、以及种族主义劣质信息的长期污染,结局是一系列综合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导致心理折磨的先决条件和将大量时间投入虚拟空间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很有可能对年轻人造成强化的疏离感,在某种意义上诠释去社会化,并加深对身体和情感互动空间的误读。

你能从很多杀戮事件的主犯身上找到类似的逻辑线索,比如13人死亡、24人重伤的科伦拜恩屠杀事件、9人死亡、无数人受伤的约凯拉校园枪击案……尚未得见对Charlottesville 新纳粹暴力行为主犯的公开心理分析,想必其中也会存有布雷维克的阴影。

信息传播途径的增殖和电子仿真物的潮流是势不可挡的,人们已经日渐退避到有限的、与自己相同立场甚至观点都一致的虚拟空间小圈子中,在此中享受与期望相符、能巩固自身想法的信息内容。

布雷维克就是这样被铸就成杀人狂魔的。和绝大多数极右翼一样,他有严重的伊斯兰恐惧症、厌女症、对身份有强烈的净化欲求。虽然在他的博客文章《2083:欧洲独立宣言》中,布雷维克坚称自己不是纳粹热衷者,他说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希特勒”。

他的文字和很多网络文章一样的肤浅、偏执、煽情、大段的摘抄,但其中明显透露出他的信息来源存在高度集中,稍微自如一点的浏览方式也不至于把他塞进这个狭小的瓶颈,就是在这个瓶颈中,他被推向了民族主义的疯狂。

在对布雷维克这位极右翼变态杀手的研究中《一起挪威的悲剧》一书这样写道:

信息革命的悖谬在于,尽管人们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各种各样的误解却依旧存在……在美国,认为奥巴马是个外国穆斯林的大有人在,这些家伙本来完全可以了解得更清楚些。人们只阅读与自己政治立场相同的新闻,因此,新闻壁龛出现,“平行真相”在媒体中上演。

与人们最初想象的计算机文化乌托邦是相反的,互联网带来了盲信和偏狭的复苏。政治、宗教甚至仅仅是眼缘关系的小众组织成为互联网空间的数码部落,他们一直在试图确证自身,消除对偏执的恐惧和憎恶的怀疑。

在这种布满回音壁的网络空间里,到处都是患有恐怖症的幽灵,他们惧怕不同意见,拼命的排斥异己,逐步将自己锁入更小的牢狱。宽容、民主的辩论消失了。

被剥削着的神经

一位朋友讲述了自己卖公众号的过程。由于无心写作,又舍不得粉丝量增长带来的收益,他准备雇佣写手来维系公众号的运营,获利分成。由于对增长效果不满意,一个月内他换了七位写手,而最后一位最有趣,微信后台显示对方无法注册为管理员,原因在于“该账号已经被绑定了超过5个公众号”,这时他才明白,原来传说中的专职代笔人的确存在。

这绝不是数字时代智力工作的特例。

任何形式的人类生产都与认知活动有关,哪怕最为机械化的生产也是如此。智力实践从未缺席。但如今却是,认知生产力正逐步成为生产的核心资源。工业时代的劳动中,心智工作是重复的、下意识的、由神经指导的肌肉活动,当下的智力工作则是在不断改变自己的工作对象和工作程序,因此把心灵纳入资本保值的进程中导致了真正意义上的突变。

意识情感器官被迫受支配于竞争压力、不断增加的刺激因素,以及对其注意力的持续利用。由此来人类心灵的形成、并在其中对他人产生关联的精神环境,就变得相当病态了。

互联网文章篇幅有限,太长了你肯定不爱看,于是这个问题在这里很难说清楚。它至少关系到三个领域的研究:智力交互下政治经济的批判学、语言-经济流体的符号学、信息领域的精神病学。感兴趣的话可以找相关论文来阅读。